察汗淖爾濕地展新妝
(資料圖片)
春分一過,后山地區的備耕工作立刻忙了起來。作為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縣農業局局長,龐學峰頻繁入農戶、進田頭,落實低耗水作物種植計劃。“從前主要是‘旱改水’,把旱地改良為水地,提高農業單產。”龐學峰告訴記者,“現在180度大轉彎,‘水改旱’,只為保護察汗淖爾濕地。”
還有比這更獨特的濕地嗎?察汗淖爾——華北地區最大的季節性濕地,蒙古語意為白色的水洼,當地老鄉稱為“盤子里是水面”。趕上大旱年頭,連“盤子里”這點水也保不住,片片鹽堿白茫茫,陣陣揚沙灰蒙蒙。歷史上,察汗淖爾濕地被稱為“漠南鹽池”,受自然因素與人類活動影響,濕地功能下降,導致草原功能退化和次生鹽漬化。距離北京直線距離240公里的察汗淖爾一“翻臉”,滾滾沙塵遮天蔽日過京津,把好多人弄了個灰頭土臉。
商都縣委書記高永斌說,察汗淖爾濕地橫跨內蒙古、河北兩省區,總面積7359平方公里。其中,內蒙古境內4925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67%,河北省境內2434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33%。在內蒙古,濕地又跨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兩盟市。5個旗縣里,商都縣濕地面積2515平方公里。“作為察汗淖爾濕地面積最大的縣域,商都必須扛起保護濕地的主體責任。”
商都縣委、縣政府認識到,察汗淖爾濕地退化根本原因在水位下降,治理重點在增綠抑塵,恢復出路在調整作物。在選擇耐鹽堿植物、低耗水作物為濕地“梳妝”之前,商都縣先為濕地“健體”: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開展增雨增雪作業18次。開展河道疏浚清淤,有序推進十八頃河、特布烏拉河河道疏浚治理工程,保護河流原生態。加強河道巡護,將5條一級支流全部升級為縣級管理河道,常態化開展巡河工作,防止侵占河道,維護河道通暢。持續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及時關閉察汗淖爾濕地周邊灌溉機井355眼、流域內1196眼,嚴控新打取水井,大力推行農業綜合水價改革,累計安裝智能節水計量設施4476套,最大程度保障濕地水資源和生態環境質量。按照濕地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原則,推進察汗淖爾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保護,對濕地公園采取53公里網圍欄圍封。
以水定糧,改變了察汗淖爾濕地周邊農業的樣子。過去,井房、水泵、噴灌圈成為田園標配,如今,井房已被混凝土封閉、時針噴灌器難尋蹤影。過去,玉米青紗帳之外是蔬菜、甜菜的無邊綠野,如今,燕麥草、小雜糧、覆膜馬鈴薯成為當家作物。“重新梳妝后,察汗淖爾濕地周邊節水、增效同步改善。”龐學峰算了第一筆賬:以甜菜為例,每畝地平均需要130立方米水,最高的地段要用170立方米水。而種植燕麥草,只用天上水搞“雨養”農業,不使用地下水。第二筆賬:種植甜菜,畝產3噸左右,按550元一噸計算,毛收入1700元左右。扣除用水等1300元左右的成本,畝效益在400元左右。種植燕麥草,畝產1500斤左右,按每斤0.4元計算,毛收入600元左右。但是成本也下降到300元,畝效益保持在300元左右。加上輪作補貼、“水改旱”補貼,畝效益也達到600元左右。
商都縣小海子鎮董家村農民李景家的27畝耕地位于察汗淖爾濕地。為保護生態,兩年來專門種黍子、燕麥等耐旱作物。“過去我主要種甜菜,用水量大。改種黍子和燕麥,主要靠雨水,每畝地能節省200到230立方米水。”李景說,10畝黍子每畝收獲300斤,一斤平均2元。9畝燕麥每畝收獲300斤,一斤平均1.8元。再加上“水改旱”政府每畝補貼400元,算下來比種水地時還多掙一些。
3月的草原還未返青,但是記者已經在察汗淖爾濕地核心區——商都察汗淖爾濕地公園見到了許多珍稀植物。“灰綠藜,俗稱灰菜,是北方常見的一種耐堿植物。但在鹽堿凸斑里,如此頑強的植物也必須經過人工鋪沙隔離堿土、單獨移栽育苗缽、滴灌澆水等一系列復雜的工序才有成活的可能”。商都縣草原工作站站長陰林告訴記者,濕地恢復,首先要選擇適地植物。除了灰綠藜,許多鄉土植物也先后成為草原工作站的試驗對象。最終,馬蓮、堿蓬、霧冰藜、鹽爪爪等植物頑強地扎下了根,在白色的鹽堿地里鋪展綠色。
恢復植被,調整作物,商都縣努力為察汗淖爾濕地提“顏值”。兩年來,全縣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1700畝、退化林防護修復工程3.7萬畝。大幅壓減蔬菜、甜菜等高耗水作物20萬畝,擴大燕麥、雜糧等低耗水耐旱作物種植24萬畝,發展旱作雨養農業100萬畝。監測顯示,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其中,最高時是2022年第一季度上升89厘米。不怎么發朋友圈的商都縣縣長楊文輝,近日按捺不住喜悅之情轉發了一幅美圖:3月6日,內蒙古商都縣境內的察汗淖爾濕地公園迎來遷徙的大天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