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日前公布了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數據。中國外貿出口增速放緩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就此,有專家近日對《中國貿易報》記者表示,
(資料圖片)
海關總署日前公布了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數據。中國外貿出口增速放緩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就此,有專家近日對《中國貿易報》記者表示,外需較弱、基數較高、春節因素擾動是今年前兩個月出口走低的主要原因。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前2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6.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微降0.8%。其中,出口3.5萬億元,增長0.9%;進口2.68萬億元,下降2.9%;貿易順差8103.2億元,擴大16.2%。按美元計價,今年前2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8957.2億美元,下降8.3%。其中,出口5063億美元,下降6.8%;進口3894.2億美元,下降10.2%;貿易順差1168.8億美元,擴大6.8%。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認為,全球貿易是互聯互通的,前兩個月我國出口增速按美元計價下降6.8%,基本符合預期。前兩個月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數(CRB)同比分別為11.9%和2.64%,遠低于2022年同期。近期美國ISM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與Markit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雖有反彈,但是均連續4個月位于榮枯線之下,預示美國宏觀經濟需求較為疲弱。同期,韓國出口金額同比分別為-16.6%和-7.50%,處于歷史低位區間。而從歷史走勢看,中國出口增速與韓國出口增速高度相關。
中國銀行研究院王靜表示,前兩個月國際需求雖有回暖跡象但尚不穩固。2月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9%,雖較2022年12月有所回升,但仍處收縮區間。美國、歐盟、日本消費者信心指數雖然環比有所改善,但仍處歷史較低水平。2月韓國出口同比下降7.5%,也印證國際需求仍然較弱。此外,上年同期基數較高和春節假期的季節性影響較往年更大等因素也是前兩個月我國出口走低的重要原因。2022年1月至2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速按美元計價均值為15%。今年,我國新冠感染防控政策轉換,相關疫情平穩,企業員工春節返鄉過年意愿強烈。這也使得國內不少外貿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節后復工復產周期較長,對產品出口供給帶來一定影響。
展望未來,鄭后成認為,在美國利率持續位于高位,乃至美歐央行繼續加息的背景下,3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難以大幅上行,而在國際油價同比連續兩個月位于負值區間的背景下,預計CRB指數同比大概率持續下行且進入負值區間。這就意味著我國出口增速依舊面臨來自量與價兩個方面的壓力,大概率會在前兩個月的基礎上持續下探。
而在王靜看來,短期內我國出口增長或將繼續承壓,未來有望在下半年逐步得到改善。她表示,歐美發達經濟體通脹水平雖有所回落,但仍處較高區間。2023年上半年,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大概率仍將“小步”加息。這對國際需求存在抑制作用,使我國出口增長承壓。但同時也應看到,歐美經濟體加息步伐趨于放緩,市場普遍預計其加息周期將于下半年結束,疊加其去庫存周期逐漸進入尾聲,消費者信心逐漸改善,下半年國際需求有望出現回暖。
“此外,東盟經濟體內需持續走強,我國與東盟國家在產業鏈上下游仍是合作大于競爭,對我國終端消費品、中間品出口存在支撐作用。2月新出口訂單指數創近十年新高,由1月的46.1%大幅回升至52.4%,這是該指數自2021年4月后首次重返擴張區間。新出口訂單指數與出口金額增速之間存在3至6個月的時間差,預示未來出口或有望逐步改善。”王靜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