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李孝軒: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提升應急供應鏈預見力
(資料圖)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 楊秀峰)“供應鏈體系包含常態和應急兩種情景模式。如何保障突發情景沖擊下所需應急物資生產、供給和流通的順暢,增強居民消費安全信心,釋放消費潛力,就需要在精準識別供應鏈‘脆弱性’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政府主導、若干供應方、需求方、社會多方參與的韌性供應鏈體系,采取彈性措施、運用風險調度策略實現最優效果。”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云南省委會副主委、云南工商學院執行校長李孝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云南省委會副主委、云南工商學院執行校長李孝軒(受訪者供圖)
李孝軒委員表示,供應鏈本身是一個復雜系統,多主體、多目標、多要素相互交織影響,面對突發事件情景的沖擊,以市場生產要素為主的、單一結構的傳統供應鏈是很難敏捷反應和快速修復的。
為此,李孝軒委員提出如下建議:
將“韌性”納入頂層設計,提升應急供應鏈的引導力:一要制定和實施國家供應鏈安全計劃,完善供應鏈風險預警機制,提升供應鏈風險預警防控能力;二要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引導細分領域的應急物資供應鏈的企業加速發展,引導和規范供應鏈體系的韌性建設。
強化市場多主體通力協作,提升應急供應鏈的能動力。一要積極引導市場主體融合到應急供應鏈各環節,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讓供應鏈成為政府應急體系中的強有力支撐;二要供應鏈主體要總結和提煉以往協作配合的經驗,固化成鏈條,打通跨地域、跨組織、跨部門協同堵點,形成相互支撐的供應鏈體系。
推動常態和非常態管理相結合,提升應急供應鏈的協同力。供應鏈體系包含常態和應急兩種情景模式。政府要出臺精準支持政策,優化供應鏈發展環境,打造一套全攻全守的韌性供應鏈治理模式:“攻”即當事中和事后風險發生時,建立多樣化的供應商系統、運輸系統和可靠的信息系統、環境管理系統,敏捷響應、協同作戰和快速恢復。“守”就是在事前做好整個供應鏈風險管理的規劃,建立賦能型的風險管理組織,打造常態化的韌性管理流程,做好“關鍵風險識別、風險分析與評估、韌性策略選擇、韌性計劃制定、培訓與演練、監測、修復與持續改進”。
把握數字化發展戰略機遇,提升應急供應鏈的預見力。數字化發展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加速器”,是搶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戰略機遇的重要實踐。政府應聚焦產業轉型、質量升級和服務供給等方面的核心需求,一要積極引導構建供應鏈主體從供應鏈到物流的數字化全景圖,不斷提升端到端的數字化供應鏈運營能力。二要圍繞優勢主導產業開展強鏈延鏈補鏈工程,進一步落實和細化龍頭企業牽頭帶動供應鏈穩定的金融支持政策,推動更多的數字化轉型領域國家標準的制定,不斷完善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整體解決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