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協作與自主創新研發似乎是一對矛盾,如何協調二者的關系自然是對企業的極大考驗,比如最近陷入風波的華為,這方面就備受關注。近日在
全球化協作與自主創新研發似乎是一對矛盾,如何協調二者的關系自然是對企業的極大考驗,比如最近陷入風波的華為,這方面就備受關注。
近日在英國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華為高級副總裁張建崗就談到了這個話題。他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不認為有哪家公司的產品所用的元器件是100%自產的,因此我們在10年前就開始了一項名為‘商業可持續管理’的戰略,這意味著我們每一個元器件都會有兩個供應來源。”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榮耀年度旗艦榮耀PRO 20 618正式發售時,美國的某家元器件供應商突然“斷供”,榮耀隨即緊急啟用“備胎計劃”。
雖然這一度導致榮耀20 PRO的產能和供貨緊張,還被不少用戶因為發貨慢而給予一星評價,但是并未對榮耀造成明顯的影響,那家美國供應商也很快“反悔”并恢復供貨,目前榮耀20 PRO已經開放購買。
2018年11月7日,華為在深圳舉辦了2018華為核心供應商大會,到場150家,獲獎92家,隨后這份核心供應商名單被公開,這對華為來說還是第一次。
從名單看,華為核心供應商中來自中國的最多共有37家,包括中國大陸25家、中國臺灣10家、中國香港2家,另外美國33家、日本11家、德國4家、瑞士/韓國各2家、荷蘭/法國/新加坡各1家。
有析師統計,華為的各種供應商總計超過2000家。
《華爾街日報》日前也撰文分析過華為供應鏈的問題,其中指出華為去年的采購預算為700億美元,其中美國供應商占110億美元,但華為正在減少對美國供應商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