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NASA火星上正在展開一項鼴鼠營救任務,而這項任務剛剛完成了一次至關重要的行動。美國宇航局洞察號(InSight, Interior Exploration u
來源:NASA
火星上正在展開一項“鼴鼠”營救任務,而這項任務剛剛完成了一次至關重要的行動。
美國宇航局“洞察號”(InSight, 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著陸器上有一個綽號為“鼴鼠”的儀器,它在對火星進行深入調查時遇到了一些困難。2月28日,鼴鼠機器開始在火星上挖掘,但很快就被卡住了,任務小組被迫命令鼴鼠停止挖掘,好讓工程師們能想出一個解決方案。
據美國宇航局稱,該團隊現在“欣喜若狂”,因為洞察號的機械臂在周五(6月28日)成功拆除了“鼴鼠”周圍的支撐結構。美國宇航局官員說,研究小組現在可以對“鼴鼠”進行觀察,或許還能找出問題所在。
“鼴鼠”是洞察號熱流和物理特性包(HP3)儀器的一個自錘式儀器,和鼴鼠這個昵稱一樣,這個儀器是用來深入挖掘地下的。但是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說法,這個儀器在挖掘到12英寸(30厘米)的時候就打住了,再也不能向下挖。洞察號的工程師對成功移除支撐結構也感到很欣慰,因為他們現在應該能夠更準確地診斷到底是什么出了問題。
“我們已經完成了拯救鼴鼠計劃的第一步,”美國宇航局加利福尼亞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洞察號任務工程師特洛伊·哈德森(Troy Hudson)在周一(7月1日)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詳細介紹了這一過程,“我們的拯救計劃還沒有結束。但就目前而言,整個團隊都很高興,因為我們離讓鼴鼠再動起來更近了一步。”
火星上的泥土可能是這次意外的罪魁禍首。提供HP3儀器的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發現,這種泥土可能不會產生“平衡自錘運動后坐力”的那種摩擦力,NASA說,他們還補充說,鼴鼠并不是為這種情況而設計的,它“只是在原地彈跳,而不是挖洞”。
一塊大石頭也可能造成這種意外。鼴鼠的設計是把小石頭移到一邊,但比較大的東西就會擋住鼴鼠的去路。
幸運的是,洞察號上的其他工具使團隊可以找出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在評估火星土壤的質量方面,洞察號的成像功能就派上了用場,而且很快就會拍下“鼴鼠”儀器的詳細照片,以獲得更多信息。而這次至關重要的操作也是由具有爪功能的機械臂完成的,去年11月登陸火星后,洞察號就是靠這只機械臂部署了著陸器的所有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