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州市場監管局對市內生產經營的各類食品進行質量抽檢,其中,檢出8批次食用農產品不合格,兩批不合格食品涉及知名電商盒馬鮮生。深
近期,廣州市場監管局對市內生產經營的各類食品進行質量抽檢,其中,檢出8批次食用農產品不合格,兩批不合格食品涉及知名電商”盒馬鮮生“。
深圳盒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第三分公司銷售的規格為散裝稱重的黃金貝,氯霉素檢出值為1.2μg/kg,超過標準規定(不得檢出);檢驗機構為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
深圳盒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第三分公司銷售的規格為散裝稱重的花甲王,氯霉素檢出值為1.5μg/kg,超過標準規定(不得檢出);檢驗機構為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
花朵財經注意到,我國《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農業部公告第235號)中規定,在所有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氯霉素。國家標準對于氯霉素的要求是“不得檢出”,也即生鮮肉類、海鮮等不得含有氯霉素,一丁點兒也不行。而盒馬鮮生銷售的黃金貝、花甲王均檢出了氯霉素。
國家為什么嚴格管控食品中的氯霉素含量?花朵財經采訪了資深醫學專家趙桂真,她說:“氯霉素是一種藥,屬于廣譜抗生素,適用范圍非常廣泛,但是容易導致血液疾病,如貧血、白血病等。所以現在除了眼藥水等個別品種,氯霉素基本已經不使用了,很多醫院在臨床上已經基本杜絕使用氯霉素。”
由于容易導致貧血、白血病等血液疾病而被醫學界“嫌棄”的氯霉素,竟在盒馬鮮生銷售的海鮮中被檢出,趙桂真告訴花朵財經,口服氯霉素同樣會導致血液疾病,更危險的是,如果服用氯霉素的人本身就有血液疾病,有可能導致病情急劇加重。
“貝類被檢查出氯霉素,說明盒馬鮮生的產品來源有問題,正規的養殖戶,是不會在飼養過程中使用任何含有氯霉素的藥物或飼料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花朵財經,盒馬鮮生的海鮮被檢查出氯霉素,說明其產品來源成疑,另外“它們自檢的標準或技術不過關,或者只有視檢,沒有進行正規、科學的其它檢驗。”
2.廣告出錯、遭賣場抵制、換標丑聞、安全問題……盒馬鮮生為何成“惹禍先生”?
生鮮市場這四個字看起來并不起眼,然而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決定了極龐大的菜籃子規模,哪怕對于如今的互聯網世界來說,這依然是個想象空間無比豐富的新領域,稍有進展便前途不可限量。
所以人們見到的是,互聯網企業紛紛忙于投注“生鮮超市”類項目。
盒馬鮮生,生而為阿里巴巴的嫡系,在市場營銷推廣這方面,表現向來奪人眼球。
花朵財經隨手在百度圖片上搜索盒馬鮮生的廣告海報,并將這些海報隨機發送了一些給資深廣告業人士@我是deadpool ,被告知“張張是精品。”
就在近期,盒馬鮮生的“招聘剝蝦師”還引來了熱議,盒馬鮮生招聘的要求是“一、會剝蝦,二、剝完能忍住。”清新別致,深獲網友好感。
當然,也有玩脫了的時候,本月4日,盒馬鮮生竟然發布海報稱,要“夢回民國”,“讓物價回到1948”。這事兒險些把當年在上海為平抑物價累得吐血的蔣經國氣活過來。
而盒馬回應:歷史學的不好,在抄書了。
當然,剛懟完視覺中國的共青團中央,這次也沒放過盒馬。
盒馬鮮生的廣告無論對錯,總歸是印象深刻。
但一旦脫離了廣告、營銷的領域,回歸主營業務生鮮上,盒馬鮮生的負面不斷,開始“露怯”。
首先,盒馬鮮生在全國各地遭受到了大賣場的抵制,據吳曉波頻道報道,賣場老板反對盒馬進店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盒馬鮮生租了場子后,會引進十多家熟食店,以極低的價格轉租,這樣一來,把大賣場的租金體系弄亂了,周遭的店鋪就沒法招租了;
其二,只準用支付寶,侵犯了消費者的現金使用權,造成支付上的麻煩和不平等;
其三,大賣場的人流被吸引到了盒馬鮮生,可是,超過半數的復購消費者在App上下單,賣場最渴望的人流活躍度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有下降的危險性。
去年11月,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報道過盒馬鮮生“胡蘿卜換標”的丑聞,一時間,盒馬鮮生偷換生產日期標簽的事兒鬧得沸沸揚揚。
最終,盒馬鮮生店方選擇甩鍋給“臨時工”。
這真是特別為公司省錢的臨時工,而且膽子特別大,不知道事后有沒有成為盒馬鮮生的重點培養對象?
而今年3月25日,一模一樣的“換簽”劇情再次被媒體曝出。
不管是“生鮮超市”這種“新零售”互聯網項目,還是傳統的飯店、生鮮賣場,只要和食品安全有關的事件,都毫無疑問涉及到底線。
無論是盒馬鮮生撕標成“盒馬不鮮生”,還是本次生鮮被檢查出氯霉素殘留,都反映出企業對于“食品安全”這條底線的管控不到位,背后的根源要么是不夠重視、要么是忙著跨界卻能力不足。
只是希望這一次,盒馬鮮生不要再回應說什么“在抄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