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IPO募資款,都不足以填補實繳注冊資本的資金缺口。一位正在運作海外上市的P2P平臺負責人趙誠(化名)感慨。目前趙誠從投行得到的反饋是,
“估計IPO募資款,都不足以填補實繳注冊資本的資金缺口。”一位正在運作海外上市的P2P平臺負責人趙誠(化名)感慨。
目前趙誠從投行得到的反饋是,若成功上市,他所在的P2P平臺大概能獲得約2500萬美元IPO募資額。但他現在發現,這筆錢遠遠不夠近日面世的由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與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等監管部門聯合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下稱備案新政)所提出的全國型P2P平臺備案需至少5億元實繳注冊資本的要求。
“平臺內部也曾討論要不按省級P2P平臺進行備案,如此實繳注冊資本一下子降至5000萬元,但失去了全國業務,我們也就徹底失去海外上市機會。”趙誠直言,何況,要清退其他省市的出借人與借款人,平臺還得花費大量精力,等于得不償失。
多位P2P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僅此一項,就可能將國內多數P2P平臺擋在門外。
“事實上,目前實繳注冊資本超過5億元的P2P平臺不到10家,很多信貸余額超過200億元的P2P平臺實繳注冊資本僅有1-2億元,離5億元準入門檻有著不少的差距。”一家P2P平臺風控合規總監介紹,目前不少有意備案的P2P平臺都在想辦法尋找新的投資方“增資擴股”,但由于整個P2P行業正遭遇從嚴監管,無論是創投機構,還是企業財團都對此持謹慎投資態度。
“我們最擔心的,是不少平臺自知無法達到備案條件,開啟了良性退出模式,由此可能帶來行業新一輪洗牌,以及平臺貸款逾期率飆升。”這位P2P平臺風控合規總監透露,目前他所在的P2P平臺已經啟動了新的風險應對預案,主要是大幅抬高借款人審核門檻與進一步壓縮存量信貸余額,避免自身經營再度遭遇行業洗牌的巨大沖擊。
突然感覺“好缺錢”
“突然之間感覺處處都需要錢。”趙誠擔憂。
他算了一筆賬,在《備案新政》面世后,有意備案的P2P平臺需補齊三方面的資金,一是實繳注冊資本5億元(省級互金平臺則是5000萬元),二是全國型P2P平臺需按撮合業務余額的3%繳納一般風險準備金(省級P2P平臺則按1%繳納),并在未來12個月內補齊存量業務的一般風險準備金,三是全國型P2P平臺需按每個借款人借款項目金額的6%計提出借人風險補償金(省級P2P平臺則按3%繳納),并在未來12個月內將存量業務出借人風險補償金全部補足。
“我們財務部門做了預估,若按照平臺當前的業務規模,可能要在未來12個月內籌集約10億元填補上述三項資金缺口,以達到備案要求。”趙誠透露,因此平臺內部討論決定。
一是將所有不賺錢的業務與產品全部叫停,留出資金用于補充實繳注冊資本;
二是采取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策略,盡可能讓借款人與出借人承擔相應的一般風險準備金與出借人風險補償金,但他發現,此舉導致借款人的實際借款利率超過年化36%監管要求,如何進行合同包裝與收費調整,儼然變成業務的新挑戰;
三是向平臺多位創投股東提出再融資要求。
“這兩天我們與兩家平臺創投股東做了初步溝通,發現他們繼續投資的意愿并不強。”他向記者透露,究其原因,一是創投機構坦言即便平臺能完成上述三項資金補齊要求,也未必能順利備案,因此創投機構擔心自己的投資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二是鑒于當前海外資本市場認為中國P2P行業的高利潤增長態勢在強監管壓力下變得不可持續,因此他們認為自己的投入未必能在項目退出時獲得理想的回報。
一位創投機構負責人認為,即便“錢”的問題能夠解決,P2P平臺要實現備案,要做的業務整頓還有很多。相比以往,部分地方政府要求轄區內P2P平臺不得新增債轉業務同時逐步清理存量債轉業務。如今《備案新政》直接提出網貸機構不得通過債權轉讓模式拆分債權、進行期限錯配,不得通過債權轉讓變相開展類資產證券化業務,不得由自身或關聯方承接出借人轉讓的債權,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諾或變相承諾債權轉讓成功。
這意味著P2P平臺要獲得備案,就不能靠自有或關聯機構回購快速“消滅”債轉業務,又不能通過抽屜協議找其他第三方平臺“接盤”,如此很多P2P平臺要徹底“消化”掉巨額債轉業務,很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無法趕上首批備案進程。
備戰行業“洗牌潮”
“事實上,較高的準入門檻已讓部分P2P平臺對備案不抱幻想,正著手啟動良性退出進程。”趙誠告訴記者。但這也讓他預感到,行業新一輪洗牌很可能很快來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認為《備案新政》可能驅動行業洗牌的P2P平臺為數不少。
“在《備案新政》面世后,我們內部專門為此舉行了一次討論會,內容不是平臺如何達到備案要求,而是《備案新政》一旦引發行業新一輪洗牌,我們該如何應對。”上述P2P平臺風控合規總監向記者透露。與會的多數平臺高層均認為,《備案新政》可能會引發類似2018年初爆發的行業動蕩。當時相關部門出臺141號文刺破了P2P行業“泡沫”,導致大量無放貸資質的P2P機構被迫退出市場,進而觸發不少借款人無法從多個P2P平臺借新還舊,令很多P2P平臺信貸逾期壞賬率驟增。
“去年初我們也遇到類似的煩惱,2018年一季度我們1-3個月貸款逾期率一下子躥升到8%,若不是平臺趕緊收緊貸款人審批門檻,將逾期率壓低至3%左右,我們很可能在去年6-8月行業動蕩期間被淘汰出局了。”他直言。為此他們打算如法炮制,依靠提高借款人審批門檻度過潛在的行業新洗牌潮。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此次提議卻遭到業務部門的堅決反對——原因是業務部門認為,將3%一般風險準備金與6%出借人風險補償金轉嫁給借款人身上,已經導致不少優質借款人“流失”,若平臺再收緊借款人審批門檻,那么他們業務流失量與獲客成本還將大幅飆升,整個部門很可能努力一年卻顆粒無收(拿不到任何業績獎勵)。(記者 陳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