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了大數據殺熟的最新調查結果,其中,有56 92%的被調查者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據調查,有56 92%的消費者
3月27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了大數據“殺熟”的最新調查結果,其中,有56.92%的被調查者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據調查,有56.92%的消費者經歷過大數據“殺熟”,有44.14%的被調查者在網購時經歷過大數據“殺熟”,被旅游平臺大數據“殺熟”的有39.5%,被網約車平臺大數據“殺熟”的有37.17%。
同時,被調查者認為網購平臺、在線旅游和網約車等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在線旅游高居榜首。
這些網約車平臺都曾“殺熟”?
在本次北京消協針對首汽約車的3次體驗調查樣本中,有2次老用戶打車費用比新用戶高。其中一次同樣時間從地鐵長陽站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老用戶花費了74.86元,新用戶僅需46.94元。
此前,滴滴打車也被多名網友曝光稱定價因人而異,老用戶比新用戶的價格更高,使用蘋果手機的用戶所看到的價格也比安卓手機的用戶更高。
據IT服務圈兒報第52期報道,2018年3月23日,網友 @Eric Tsui 在網絡上曬出了一組圖,表示兩個人使用滴滴打車軟件,從同樣的地點出發、同樣的目的地,但價格卻不同,并直言:滴滴打車利用大數據殺熟。
據億歐報道,3月23日下午記者親自做了測試,三部手機登錄不同賬號后,設置相同出發地與目的地,同時進入發車頁面后顯示的預估價格確實略有不同。在行程相同、時間相同(路況相同)的情況下,頁面顯示的預估價格(分別加上優惠券抵扣金額)確實各不相同。
據網傳截圖,嘀嗒出行也有用戶在某消費者投訴平臺投訴:起點、終點一致,都是周五下午,第二次乘車費用比第一次高約40%。
這些網約車軟件的基本套路為定價因人而異,“看人下菜碟”,不僅新老用戶價格不一樣,蘋果、安卓等不同手機客戶端價格也不一樣等。
公司回應
滴滴內部人士近日明確回應稱,影響預估價格的實際因素有很多,預估價格和實際支付價格并不一樣:"殺熟"這件事兒根本不存在,滴滴從未有過,這是價值觀底線。
滴滴CTO張博3月23日在其內網發帖回應:“……首先,必須要強調的是,滴滴平臺上不允許價格歧視,打車價格更不會因人、因設備、手機系統而異。創造用戶價值是公司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做事的基本底線。滴滴從未有過任何‘大數據殺熟’的行為,以前沒有,以后也永遠不會有。其次,‘預估價’和‘實付車費’是兩個概念。‘預估價’是為用戶提供行前車費參考,會實時波動。‘實付車費’是根據每個行程的真實狀況標準計費得出支付價格……”
應對“殺熟”有哪些招兒?
關于如何應對大數據殺熟,許多網友都支了招:可以下多種同類APP貨比三家、在打車時輸入附近的其它地址、借用同事親朋的賬號、APP經常換著使用等。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占領則建議,在向客服投訴存在大數據“殺熟”前,首先要找到電商企業存在違法行為的確鑿證據,然后再向客服投訴或者交涉,并針對客服反饋的說法尋找新的證據。在證據相對比較充分的情況下,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進行舉報,要求依法調查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