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重回道路、無人車致死案宣判毋須負刑事責任、IPO提上日程,在這乍暖還寒的春日,優步似乎正在享受陽春澤披,迎來無限生機
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重回道路、無人車致死案宣判毋須負刑事責任、IPO提上日程,在這乍暖還寒的春日,優步似乎正在享受陽春澤披,迎來無限生機。但上周披露的一項報告,則透露出這樣一則信息:優步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實則隱藏一顆“千瘡百孔”的心。尤其是自動駕駛汽車,愛的代價太沉重!
優步自動駕駛汽車每月燒2000萬美元
上周公布的法庭文件顯示,優步曾預計今年將有7.5萬輛無人駕駛汽車上路,到2022年,該公司將在13個城市運營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為了實現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這家希望在今年晚些時候上市的拼車公司每月已經在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上砸入2000萬美元。
這份報告源自優步去年與競爭對手Waymo提起的專利和商業機密盜竊訴訟的一部分。Waymo指控工程師Anthony Levandowski在離開谷歌時攜帶技術機密創建自動駕駛卡車初創公司Otto。優步在2016年收購了Otto。Uber聘請的報告作者Walter Bratic作為專家證人,質疑Waymo對其遭受的經濟損失的估價——Waymo稱該技術機密導致其損失高達18.5億美元。Bratic的報告將獨立開發Waymo聲稱的商業機密的成本上限定為60.5萬美元。
該案件最終以Waymo獲得優步0.34%的股權而了結,如果對優步最近高達900億美元的估值是準確的,那么在優步上市后,這部分股權可能價值約3億美元。
優步每月在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上狂砸2000萬美元,還得從2016年說起:當時這家公司迫切希望實現過于雄心勃勃的自治目標,而且愿意不惜一切代價,甚至不惜不計后果地實現這一目標。隨著優步為今年晚些時候的首次公開募股做準備,新公開的細節可能傳達著一個令人尷尬的信息:優步仍在苦苦掙扎地開發著其創始人稱之為優步未來“至關重要”的技術。
如果優步自2015年初啟動自動駕駛項目以來,一直保持每月2000萬美元的燒錢速度,且收購Otto花費了2億美元,大致估計,優步在自動車輛研究上的投入可能超過9億美元。
該份報告還詳細列出了優步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人數。該報告現實,2017年6月,優步硬件部門的員工總數為155人,405人從事軟件工作。優步兩個月前提交的另一份文件稱,其自動駕駛部門的員工人數是之前的兩倍多,達到1500人,不過這個數字可能包括優步的測試運營團隊和車輛運營商。
此外,該份報告提供了優步2016年開展的代號為Rubicon項目的內部分析和報告的細節。當年1月的一份報告預測,2018年,無人駕駛汽車可能為優步帶來盈利,而5月的一份報告稱,到2019年,優步可能擁有1.3萬輛無人駕駛出租車。僅僅4個月后,這一估計就躍升至7.5萬輛。
這份新公布的文件還顯示,Waymo聲稱,優步涉嫌盜用其商業機密,這將優步自主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加快了3年零10個月。但實際上Otto和優步相處的并不融洽。在訴訟的證詞中,優步自動汽車前負責人表示,他曾預計收購Otto將推動優步的自動駕駛汽車努力。”他在證詞中說,到2016年8月,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挫折:“我們從未從中得到任何好處。”由于Anthony的管理和領導,對我們的員工造成了巨大的管理混亂。”
該報告執筆人在報告中寫道:“如果按照優步的設想,到2022年在13個城市實現自動駕駛服務商業化,那么到2018年,優步應該準備好在這13個城市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顯然,優步沒有做到這點。事實上,在去年3月亞利桑那州坦佩市發生致命車禍后,優步最近才恢復在公共道路上測試少量自動駕駛汽車。”
優步每月在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上狂砸2000萬美元,那么其他自動駕駛汽車公司是否也靠燒錢續命?
Waymo一年就要從 Alphabet 那里要走 10 億美元的“生活費”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Waymo是個實足的“富二代”。由于背靠市值 8170 億美元的 Alphabet,Waymo從來不用為錢的事發愁。Waymo雖然出身好,但仍然靠自己的努力,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打車一片天地,實足演繹現實場景中什么叫做“比你有錢,比你出身好,但還比你努力”。在自動駕駛領域,Waymo稱第二就沒有人敢稱第一。
但已經年滿十歲的 Waymo 是個不折不扣的燒錢機器,即使不算上各種研發經費,Waymo 旗下測試車在路上累積那 2000 萬英里的測試里程就耗費了不少資金,而據其前雇員和業內人士估算,Waymo從2009年到2015年底在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上已經花費了11億美元,而現在Waymo 可能一年就要從 Alphabet 那里要走 10 億美元的“生活費”。
去年年底Waymo在鳳凰城正式推出自動駕駛打車服務后,本以為守得云開見月明,大家都以為 Waymo 準備開始享受勝利果實了。但奈何鮮有人問津,原因無非是自動駕駛技術不成熟,公眾對新技術的恐懼及排斥。
上周三,Waymo突然宣布將對外出售其光探測和測距傳感器(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sensors,簡稱LiDAR),要開辟無人駕駛共享業務以外的新生財之道。
現在,Waymo宣布要對外融資了。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因為背靠母公司 Alphabet 的 Waymo,一直被外界看做不差錢的主。國外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援引內部人士消息稱,Waymo 已經在接觸并尋求外部投資者的支持,類似大眾這樣的歐洲老巨頭可能會成為 Waymo 繼續前行的推動者。這意味著,不是說有錢的金主爸爸都能投,還得看有沒有資源。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進行商業化的過程中,需要借助行業資源的過程,這就是Waymo為何要出來對外融資了,也是希望得到行業資源的支持。但小編認為,研發自動駕駛汽車靠單打獨斗也是不行,與其他企業聯手,不僅可以資源互補,還能削減成本。因為即使依靠金主爸爸,但每月燒10億美元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福特、通用、豐田等汽車大佬為自動駕駛狂砸數十億美元
傳統老牌汽車制造商也大手筆押注自動駕駛汽車。
2018年7月,福特汽車宣布整合旗下自動駕駛系統集成、自動駕駛研發和先進工程、自動駕駛交通服務網研發、消費者體驗、商務戰略和業務開發團隊,成立福特自動駕駛汽車子公司,專門負責其自動駕駛汽車業務。與此同時,福特方面稱將在2023年之前累積投資40億美元到新成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包括此前福特對美國自動駕駛技術初創公司Argo AI投資的10億美元,以加快自動駕駛汽車業務的發展,爭取在2021年將自動駕駛車隊投入商業服務。
上月底,《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消息人士稱,大眾已初步同意向福特專注于自動駕駛的Argo子公司投資總計17億美元,并將其轉變為一家"平等持股的合資企業"。
2018年5月,日本軟銀愿景基金宣布將向通用汽車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初創公司Cruise Holdings投資22.5億美元,作為合作的一部分,通用汽車承諾向Cruise加投11億美元。如果加上此前通用收購Cruise的10億美元,改造工廠的1億美元, 以及過去兩年在該領域其他方面支出的近8億美元,目前通用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最少為30億美元。
去年5月,日本豐田汽車在其2017財年財報公布會上透露,該公司計劃今年投資1.08萬億日元用于研發,其中35%用于自動駕駛技術和其它新型技術,也就是34億美元,從而使豐田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保持領先地位。今年1月,豐田在2019 CES上公布了其e-Palette機器人概念車,以及最新的3.0自動駕駛汽車平臺,按照豐田的規劃,該公司將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殘奧會上提供自動駕駛汽車運送選手。
靠融資“續命”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除了上述自動駕駛領域的新貴以及傳統汽車大佬,自動駕駛領域還活躍著大量靠融資“續命”的初創公司。如去年7月份剛剛拿到5億美元的融資的Zoox;5月份融資1.28億美元的Roadstar.ai;2018年累計完成2.14億美元A輪融資的小馬智行;進行自動駕駛汽車的計算機視覺研究的初創公司商湯科技去年4月份完成了6億美元的C輪融資,隨后5月份完成6.2億美元C+輪融資,估值45億美金;2017年被德爾福以4.5億美元收購的NuTonomy……這些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
相較于傳統的車企巨頭或者互聯網巨頭,單個初創企業目前的實力看起來或許有些微不足道,但他們很多背后卻有著巨額資金加持,少則數千萬美元,多則數億甚至十幾億美元。一旦燒起錢來,他們的潛力也不容小覷。
自動駕駛汽車為什么這么燒錢?
看了上面諸多案例后,你會發現研發自動駕駛動輒需要幾千萬,幾億甚至高達數十億,那么這項技術為什么這么燒錢?
汽車要想實現自動駕駛,感知、決策與控制三大系統缺一不可。其中,首要解決的便是圖像識別能力,而傳感器的“智能”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動駕駛汽車在復雜路況上的可靠度,因此深度學習的應用便成為了關鍵所在。
實際上這些部署在車上的傳感器僅僅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這些車輛還需要配備能夠每秒處理數萬億次操作的計算單元,以及負責控制車輛的遠程控制中心——都價格不菲。
據網上資料顯示,如果一個自動駕駛的研發團隊有500人,平均年薪是20萬美元,這個公司每年付給員工的總工資就是一個億。如果這家公司有驚人的產能,每年可以造出5千輛自動駕駛車,單位研發成本就是2萬美元。
除了高昂的研發成本,傳感器技術迭代、模具迭代、數據的儲存和分析都將耗費巨大資金。
以上制造成本是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自動駕駛的關鍵,除此之外的造車材料還將耗費巨大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