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2%,漲幅為9年來最低水平,不及市場預期。分析指出,投資萎縮是造成今年韓國經濟增長狀況惡化的主導性因素。此外,國
韓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2%,漲幅為9年來最低水平,不及市場預期。分析指出,投資萎縮是造成今年韓國經濟增長狀況惡化的主導性因素。此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不足和韓美兩國基準利率差距擴大也對韓國經濟造成了不利影響。
近日,韓國公布了今年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相關數據。數據顯示,韓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2%,漲幅為9年來最低水平,不及市場預期。此前,各界已經多次下調韓國今年經濟增速預期。年初,韓國業界對今年經濟發展前景普遍持樂觀態度,韓國銀行在4月份曾將全年經濟增速預期值定為3%。但是,由于實際發展狀況并不盡如人意,韓國銀行于7月份將這一預期下調至2.9%。到了10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再次下調至2.8%,緊接著韓國銀行又作出了今年第二次下調,調至2.7%。
在2013年至2017年這5年里,韓國經濟增速分別為2.9%、3.3%、2.8%、2.9%和3.1%。如果今年的經濟增速是2.7%,將成為近6年來的最低水平。其中,今年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直接反映在就業數據上。相比去年同期,韓國今年各月就業人口增加數出現了“斷崖式”下降局面。今年1月份,韓國就業人口同比增加33.4萬。到了3月份,銳減為同比增加11.2萬。今年7月份則降到了僅同比增加5000人,接近于停滯狀態。
韓國國內有分析指出,國內投資萎縮是韓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的重要原因。今年初,韓國設備投資情況尚可,1月份和2月份分別同比增長11.9%、19.3%。但到了3月份,僅同比增長0.1%。從5月份開始至今,各月韓國設備投資均較去年同期呈負增長狀態。韓國銀行也將全年設備投資增長預期從原有的上升1.2%,改為萎縮0.3%。此外,今年韓國各月的建設投資也基本呈負增長狀態。韓國《每日經濟》報道稱,投資萎縮是造成今年韓國經濟增長狀況惡化的主導性因素。
與此同時,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也制約了韓國經濟發展。一方面,韓國經濟發展非常依賴出口。在出口產品中,諸如半導體等半成品或零部件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多國企業的生產需求產生了抑制效果,不利于韓國出口。另一方面,今年以來,韓美兩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美國企圖通過對韓施壓以實現縮小美國對韓貿易逆差,兩國曾圍繞韓國汽車、鋼鐵、家電等產品對美出口及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等諸多領域多次大打“攻防戰”,對韓企造成了不利影響,尤其是近期韓國汽車產業受到了較大沖擊。在此大背景下,9月份韓國出口并不理想。在韓國13類主要出口產品中,10個都出現了同比出口縮減情況。其中,又以船舶、鋼鐵、汽車、顯示屏縮減幅度最大,分別同比減少55.5%、43.7%、22.4%、12.1%。
另外,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不足和韓美兩國基準利率差距擴大也對韓國經濟造成了不利影響。去年以來,韓國推動將“收入增長帶動經濟發展”作為經濟發展新引擎,即通過提高國民收入來帶動內需,從而以內需增長來拉動經濟發展。然后,從近期內需對韓國經濟增速的貢獻率來看,內需尚未成為有力的經濟增長引擎。同時,在基準利率方面,韓國今年一直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因而在美聯儲數次加息情況下,韓美兩國基準利率差距越拉越大,因而出現了部分外資撤離韓國的現象。
針對現狀,韓國政府也在積極研究對策。韓國經濟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部長金東兗近期公開表態稱,韓國將從3個方面采取措施,包括通過刺激投資來增強經濟活力和增加就業、革新式經濟增長及法規革新、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產業創造有針對性的就業崗位。另外,韓國下階段擬優先推動的措施將包括:在稅金、金融、法律法規等領域打包出臺一攬子措施,以刺激經濟增長;為推動產業結構,鼓勵優勢產業發展,改革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提高中產階級和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同時為企業和百姓減負,以此推動“收入增長帶動經濟發展”策略的進一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