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寒冬,日子難過。10月18日,華北某券商債券業務總部二部項目經理吳輝(化名)發出感嘆。此時,正值券商密集披露三季報預報。截至10月19日
“金融寒冬,日子難過。”10月18日,華北某券商債券業務總部二部項目經理吳輝(化名)發出感嘆。
此時,正值券商密集披露三季報預報。截至10月19日,據經濟觀察報統計,近期發布2018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的中小券商中,多數券商凈利潤預計下降超過50%。
AdChoices 廣告
宏觀經濟環境錯綜復雜,一級市場股權融資業務節奏放緩,二級市場股票走勢持續回落,兩市成交額同比下降幅度較大,則成為這些券商解釋業績下降共同的“說辭”。
而對于在中小券商的從業人員來說,這猶如“多米諾骨牌”。
“現在我們債券業務比較難做,目前我們有27只債券批文,總共近200多億規模沒賣出去,行情好的時候基本都賣得出去,今年沒賣出的數量相對往年比較來說肯定多。賣不出去的原因主要是市場上投資者資金緊縮。”吳輝表示。
經濟觀察報記者近期訪問了包括長城證券、華創證券、東興證券、方正證券券商資產管理創新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債券業務、經紀業務條線的從業人員,“業務不好做”是這些從業人員共同的切膚感受。
業績驟降五成以上
10月15日,國元證券(000728.SZ)公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業績快報顯示,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812.56萬元,同比下滑63.15%。
對于公司業績下滑的原因,國元證券在公告中歸咎于在去杠桿、嚴監管的環境下,證券市場發生劇烈變化。“證券市場交易量同比下降,傭金率下滑,公司經紀業務收入減少;受證券發行審核趨緩、趨嚴及資管新規等政策影響,公司投資銀行業務和客戶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下降;受市場指數大幅下跌及風險事件的影響,公司自營投資業務收入下降。公司信用、債券承銷和場外業務克服諸多困難,雖然實現收入增加,但難以抵減經紀、投行、資管和自營等業務收入下降的影響,導致整體業績同比下降幅度加大。”國元證券在公告中稱。
不僅國元證券,從山西證券(002500.SZ)、第一創業證券(002797.SZ)、國海證券(000750.SZ)、長江證券(000783.SZ)披露的今年前三季度業績相關公告來看,凈利下滑均同比超過50%,它們總市值規模都在100億到250億元之間。
10月15日,山西證券披露今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報顯示,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444.24萬元–12,765.18萬元,同比下降66.34%-72.46%。
10月14日,第一創業證券公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第一創業證券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11,955萬元–14,944萬元,上年同期為29,887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0% - 60%。
同一日,借殼桂林集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登陸A股市場的國海證券發布的公告顯示,今年預計前三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710萬元-13,310萬元,上年同期為 56,125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6%-77%。長江證券披露的2018年前三季度業績快報顯示,前三季度長江證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7,113.66萬元,上年同期為148,594.02萬元,同比下滑61.56%。
民生證券近期一份非銀行業研報指出,近期市場波動性加劇,日均交易量處于低位,券商經營存在著一定壓力。大型證券公司經營穩健、抗壓能力較強,業績的韌性要強于中小型證券公司。
前海開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楊德龍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中小券商業績受到二級市場的行情影響會更大,因為它們的營業收入比較單一,一旦受到行情的影響,競爭力沒法和大券商比。一般在行業低迷的時候,利潤自然向頭部轉型,盈利會向行業龍頭轉移,中小公司的盈利能力會比較差。
從業人員眾生相
如同“多米諾骨牌”,在二級市場持續走低,中小券商業績驟降背景下,這些在總市值250億以下規模從業的券商人員負責的相應業務也遭遇了困境。
吳輝所在的公司總市值220億元左右,他所在的債券業務總部二部債券批文主要有企業債、公司債、一些銀行間產品、一些資產證券化業務(ABS)。
他表示,“現在債券業務兩級分化比較嚴重,以前沒有這么嚴重。相較于主體評級AA級別以下,主體評級到AA+以上的債券比較好賣,票面利率也低很多。這也跟銀行內控有關,就是買債標準有關。有些銀行只要主體評級在AA+以上的,AA評級以下就根本上不了它們的內部風險審核會。”
而之所今年市場出現債券業務兩級分化,除了市場投資者缺錢外,在吳輝看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風險偏好,央行目前還鼓勵買債,但是各大銀行就是不買,怕踩雷,市場上有好多債券違約。”“27只債券批文,總共近200多億規模沒賣出去,公司整個債券業務肯定都會受到影響。此外,我們公司已經暫停了股權質押業務,暫時不做,現在二級市場行情太差了。”吳輝稱。
華南某券商投資銀行部一位高級項目經理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現在投行業務不好做、他所在的公司年初到今天(10月18日)一個IPO項目都沒有通過,公司都靠其他項目撐著。
盡管公司方面施加了壓力,但是上述華南某券商投資銀行部一位高級項目經理表示,給壓力也沒辦法,這是行業整體的問題。
據證券時報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每月平均上會企業數量為18.44家,每月過會企業數量為9.78家;去年同期月均上會數量為45家,月均過會數量為36.44家。月均上會企業數量減少近六成,月均過會數量減少七成。今年前三季度,首發承銷金額前三的券商占據了51.19%的市場份額,去年同期,排名前八的券商合計占據了不足51%的市場份額,資源向大券商聚攏。
對此,華南另外一家券商資產管理創新業務部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中信證券等老牌券商公司資金量大,市場認可度高,資源也多,所以頭部券商其實是全方位領先的,后面的券商只能在細分領域突破。
該人士之言,其負責的資產證券化(ABS)業務并不好做,主要是受現在二級市場不好以及資金面緊張的影響。他所在的公司券商資產管理創新偏向轉型到主動管理,主動管理看中的是公司自身投資能力。此前的資產管理更多的是通道,通道業務跑的是量,說白了就是賣牌照的錢,通過牌照規避監管。
而在經紀業務層面,方正證券華東地區一位資深客戶經理表示,目前市場行情不好,其壓力很大,主要還是來自客戶。個人客戶分為理財型和交易型,目前市場上理財戶比交易戶好開發,交易戶新股民增量很少,多數來自老客戶轉介紹,屬于存量客戶的開發。他表示,“這對公司經紀業務產生影響是肯定的,未來零傭金是大趨勢,圍繞交易的增值服務是未來的大方向,如何樹立客戶風險防范意識以及具體行業細分領域的標的選擇,才是經紀業務要為交易者提供的服務,而不僅僅是開個戶調了傭金,隨便去交易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