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溫州人汲取改革開放的力量先闖先試,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例,從農村家
改革開放40年來,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溫州人汲取改革開放的力量先闖先試,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例”,從農村家庭工業起步的“溫州模式”耳熟能詳,而迅速崛起的民營經濟,如今正一步步邁向高質量發展。
鄭秀康在改革開放初期,選擇下海在家做起皮鞋生意。1985年,他得知國家允許個體戶辦廠的政策,當天下午就去注冊了皮鞋廠和商標。
康奈集團董事長 鄭秀康:當時沒錢怎么辦?那個時候就是把自己的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賣掉。把毛料褲子啊、手表啊都賣掉,投到我們做鞋上去。
“一臺機器、兩三個人,家家戶戶辦工廠”,家庭工業爆發式的發展釋放出溫州民間經濟的巨大活力,上世紀80年代,溫州皮鞋質量曾一度遭到質疑。鄭秀康到國外參觀后,建起溫州第一條生產皮鞋的機械化流水線。經過多年技術創新升級,如今他們正在發展智能制造。
康奈集團劃裁料車間數控組負責人 朱晟德: 顧客去專賣店去量腳形,通過數據傳送給我們的技術工藝部門,就是一個定制服務,顧客需要什么樣的,我就給你做什么樣子。
康奈集團董事長 鄭秀康:線上線下打通,讓工藝技術管理和開發能力更強,再加上信息智能化,才能做智能制造。
起步于1980年的溫州長江汽車電子公司,從最初的幾十人成長到現在數千人的規模。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帶來了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現在公司生產的產品,從最初簡單的電子開關,升級到了附加值更高的車載娛樂、空調等控制系統,公司產品在國內乘用車行業占有近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溫州長江汽車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諸 毅:目前我們在溫州本部,在上海在美國,在德國都有我們的研發中心。我們的研發團隊是超過了1200多人,隨著近幾年汽車電子的深度的發展,我們也更加的把重心致力于新能源汽車電子,包括智能互聯主動安全的領域。
得益于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溫州全市生產總值從13.2億元增長到5453.2億元,增長了412倍。
溫州市場升級產業轉型 全民創業精神延續
“小商品、大市場”,伴隨著家庭工業的發展,溫州的專業化市場應運而生,一度聞名全國。僅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全市就形成大小商品市場393個。在溫州,企業以民營為主,市場以民辦為主,全民經商、全民創業也成為了溫州民營經濟的特色。從家庭作坊、擺攤叫賣發展到企業集團、網絡貿易,溫州的市場和產業形態一次次轉型升級,不變的是貫穿始終的全民創業精神。
記者 寧坤:我所在的這片區域是被稱為溫州黃龍商貿城的一個老牌市場,從1993年起,這里就見證著商品集貿的熱鬧與繁榮。鞋服、家電、小商品,這類的專業市場一度代表著溫州的經濟特色。而如今,這個已經走過25個春秋的市場也正處告別之際,傳統“低小散”的發展路徑面臨挑戰。
這兩年,溫州的傳統商戶陸續搬進了集展示、物流配送、電子商務、信息處理服務等現代市場功能和新型零售業態于一身的專業市場。傳統市場轉型升級之外,溫州還建起了新的科技文創園區。在去年啟用的浙南云谷園區里,創業者鄭滋青正在和同事交流業務。鄭滋青的父親開辦了一家代工生產眼鏡的工廠,而鄭滋青從事的領域卻與父親完全不同。他的公司研發的共享充電樁、共享汽車凈化器等物聯網產品正陸續投向市場。
溫州科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鄭滋青:父輩他們都已經在創業了,然后就會給自己的子女就會灌輸那種創業的那種精神。
比起繼承家里的工廠,“創二代”鄭滋青表示更愿意自己闖一番事業。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溫州全市常住人口921.5萬人,注冊企業就有22.3萬戶,相當于每41個人當中就有一人辦企業。其中,有超過99%的企業都是民營企業。另外,溫州的投資領域也從原來的傳統制造業和商貿業,轉型了高新技術以及服務業。2017年溫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12.7%、41.4%、45.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劉云中:包括像高端的醫療制造,包括在生物醫藥,包括這些行業,其實這些新的行業他們也是在慢慢的跟上的,他們確實在做一些多元化新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