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商務部發布公告《2019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總量、申請條件和申請程序》,提出2019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為20200萬噸,
9月29日,商務部發布公告《2019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總量、申請條件和申請程序》,提出2019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為20200萬噸,首次超過2億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商務部發布的2018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為14242萬噸。這也意味著,2019年數量較2018年增加了近6000萬噸,同比增長41.8%。
隆眾資訊分析師丁旭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主要原因可能來自對未來民營大煉化投產落地的預估。突破2億噸的配額總量仍屬于理性提升,是基于對未來煉油能力的預估。2019年,中國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將更加充足,預計可達到同年中國原油總進口量的40%左右,出現大幅提升。
進口原油需求旺盛去年公布2018年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時間是在11月初,而此次公布較去年提前了1個多月。
進口原油對地煉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早公布進口允許量,就相當于越早吃下一顆“定心丸”。
丁旭表示,民營煉廠經過2015年至今的運營磨煉,對獨立進口原油已有較好心得,國家提前公布明年的配額總量,可以給民營煉廠更多時間進行申請準備,每個煉廠的具體配額也將較往年提前出爐。一些煉廠的新項目施工進展也受到關注,政策面的迅速配合,彰顯出對民營企業的重視和有力支持。并且,大部分獨立煉廠2018年的配額使用情況較好,為國家預估明年的配額總量減輕了難度。
對于2019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增加近6000萬噸,丁旭認為,主要原因可能來自對未來民營大煉化投產落地的預估。
丁旭解釋說,在2018~2019年計劃投產的煉廠中,恒力煉化和浙江石化(一期)都是2000萬噸的級別,對應新增進口允許量最高為4000萬噸。其余新增配額應當是為2018年新獲得原油配額煉廠和個別已提交原油配額申請但尚未正式獲批的煉廠所預留。此外,舟山地區部分貿易企業也可申請進口原油一般貿易配額,本次或也為這類企業預留了空間。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為4.2億噸,同比增長10.1%,創歷史紀錄,也是我國原油年進口量首超4億噸。
“預計2018年還將維持穩中有升的特征,繼續站穩4億噸以上。”丁旭認為,在民營大煉化即將陸續落地的背景下,我國對于進口原油的需求依然旺盛。民營新煉化與大煉化時代正在一步步走來。
預計將維持“首批充足、二批補充”特點根據公告,從分配原則上來看,將實行分批下達。公告顯示,依據符合條件的企業2018年1~10月原油進口允許量的實際執行情況下達2019年第一批進口允許量。對于2018年沒有進口業績的企業將不再安排允許量;持有進口允許量但未足額完成進口的企業,需交還當年無法完成的允許量。
從過去具體分批下達的情況來看,首批下達量占比較大。以2018年實際下發的進口原油允許量為例,第一批于2017年12月下發,下發量已達12132萬噸,加之后來新增的新海、華聯、富宇、海科、恒力5家煉廠累計進口允許量996萬噸,整體下發占比超過90%。而第二批于今年7月下發,為1191萬噸。
在丁旭看來,第一批允許量充足,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減輕了分批下發模式對煉廠制定全年生產計劃的影響。因此2019年,或仍將維持“第一批充足,第二批補充”的特點。
從以往情況來看,實際下放量往往略高于目標。數據顯示,2014年11月,商務部公布第二年非國營企業原油進口允許量總量為3760萬噸,實際下發3474萬噸;2015年11月,商務部公布第二年配額總量為8760萬噸,實際下發8682萬噸;2016年12月,商務部公布第二年配額總量8760萬噸,實際下發9173萬噸;2017年11月,商務部公布第二年配額總量14242萬噸,實際下發14319萬噸。
丁旭認為,對于中國獨立煉廠而言,絕大多數煉廠可以獲得滿額發放,即便是當年新獲批企業,臨時補發的進口允許量平均也在其進口原油配額總量的50%以上。
公告也明確將實行追加調整,即根據企業實際進口情況、經營需求和新增符合條件的加工企業申請,適時追加和調整允許量。
關鍵詞: 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