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梳理各地經濟發展數據,記者發現,今年上半年,中國區域板塊增長最快的是中部,平均增速為7 91%,高于西部的7 23%、東部的6 69%、東北
通過梳理各地經濟發展數據,記者發現,今年上半年,中國區域板塊增長最快的是中部,平均增速為7.91%,高于西部的7.23%、東部的6.69%、東北的4.53%。
其實,早在2017年,中部崛起的跡象就已凸顯。去年,中部平均經濟增速8%,為四大區域板塊最高。西部為7.73%,東部為6.89%,東北為5.3%。
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張占倉研究員8月30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格局變化,不僅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最強的地區已經變為中部。而且,縱觀上述兩組數據,出現了一個最重要的趨勢,西部、東部和東北經濟增速處于下滑趨勢,而中部兩組數據都在領先,并且呈現上升勢頭,從7.91%上升到8%。“這一點,在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整體下滑的情況下,尤為難得!”
承接產業轉移區位優勢凸顯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占據沿海地理優勢,經濟發展迅速,長期領先。2006年全國重工業發展提速后,重工業比重最大的東北,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而后10年西部大開發,西部經濟增速從2011年開始躍居全國第一。而中部六省既不沿海,也不沿邊,所以經濟落后。但從去年開始這種格局發生了變化,曾有輿論認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一次,輪到了中部。”
兩位專家在受訪時表示,中部崛起首先得益于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中部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凸顯,并且隨著東部產業向中部轉移的步伐加快,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作用將一直存在。尤其是武漢、鄭州都有米字形高鐵,兩地經濟增長空間將進一步增大。
目前,加上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部地區承東啟西,物流優勢凸顯,帶動了地區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尤其是河南,現在開辟了陸空海網四條“立體絲綢之路”。
谷建全說:“這一點,也符合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規律。中國早已告別了重化工業發展的加速時期,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來自服務業。”東部外向型經濟占比高,近來受貿易保護主義、單邊貿易政策影響,靠勞動密集和資本密集拉動外向型經濟的模式受到沖擊,現在面臨結構調整,需要加快創新驅動。西部目前還是傳統產業居多。
工業服務業雙輪驅動經濟增長
數據顯示,中部經濟實現了工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
2018年上半年,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的服務業增速分別為8.1%、8.8%、9.7%、9.1%、10.5%、9.1%,大幅高于全國7.6%左右的服務業增速。
在第二產業方面,上述六省增速分別為5.7%、7.4%、6.7%、8.4%、8.5%、7.7%,除了山西和湖南稍低以外,其余地方增速都高于全國。
張占倉認為,服務業發展依賴區域市場和工業生產。而這兩點,中部目前都具備。中部地區利用區位和交通優勢,帶動了當地物流業和制造業的發展。今年上半年,河南公路客貨運總周轉量增長8.5%;機場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增長18.5%、12.2%;郵政業務總量增長26.9%,電信業務總量增長186.1%。該省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1%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
工業方面,上半年河南省裝備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電子制造、汽車制造等五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增長9.9%,高于規模以上工業2.2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4%,高于規模以上工業4.7個百分點。
應該格外重視創新驅動因素
兩位專家表示,目前尚缺乏創新驅動因素對中部經濟增長貢獻的整體數據分析,但大量事實表明創新驅動因素在近年對中部經濟各領域的滲透作用明顯。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國家高新區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中部省份國家級、省級高新區發展數量、發展質量大幅提升;二是國際級科技創新的載體平臺帶動輻射作用增強。如武漢光谷、鄭洛新自創區、長株潭自創區、合蕪蚌自創區等,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三是高新技術成為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四是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五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部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六是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作用不斷加強。
張占倉還認為,中部發展還得益于對科技人才的重視高于以往任何時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支持創新、鼓勵創業的大力度政策和措施。
谷建全說,中部崛起要避免曇花一現,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續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培育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對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支撐和引領能力應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