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在中國,人工智能(AI)在輔助診斷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其背景在于,等待時間過長和自費比例較大等課題長年得不到解決。不僅提供醫療
日媒稱,在中國,人工智能(AI)在輔助診斷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其背景在于,等待時間過長和自費比例較大等課題長年得不到解決。不僅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在努力,一些IT企業也致力于解決醫療問題。
據日本《金融財政商貿》周雙刊7月30日報道,中國廣東省一家醫院正努力利用IT技術以提供更便捷的服務。醫院引進人臉識別系統確認患者身份,醫療費結算也可以在網上進行。
報道稱,患者首先利用智能手機登錄醫院的應用并驗證身份。如果癥狀較輕,則患者在攝像頭前面描述癥狀等,AI會在三分鐘內對病情做出大致判斷。醫生在診斷時會參考AI的判斷并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確認,如果沒有問題則開處方藥。
據醫院介紹,總體而言,AI比真人醫生的診斷準確率高。“AI醫生”可以診斷無須住院治療的較輕病癥和日常生活中的大約200種疾病,能覆蓋基層醫療機構所處理疾病的90%左右。在現階段,AI主要輔助真人醫生進行疾病診斷或輔助查看CT圖像等。在不久的將來,患者可能會覺得不一定非得找真人醫生診治,反而覺得先讓“AI醫生”診斷一下更放心。
報道稱,中國各城市的醫療保險制度是獨立的,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的地區差距較大。
報道稱,AI在輔助診斷中得到有效利用,其背景在于,等待時間過長和自費比例較大等課題長年得不到解決。不僅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在努力,一些IT企業也致力于解決醫療問題。
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推出了“未來醫院”項目。具體而言,利用阿里巴巴系統的技術等,使醫療費實現網上結算,目標是將病人在醫院的等待時間由一直以來的平均160分鐘以上縮短至50分鐘。
根據“未來醫院”項目,芝麻積分在650分以上的用戶具有一定程度的信用,可以從具有透支功能的花唄獲得1000元以內的醫療費信用額度。也就是說,基于個人在網上的信用,允許其事后支付醫療費。
醫療費支付和預約掛號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完成。人們沒有必要為了取預約號而專門到窗口排隊。
報道稱,在中國,患者在接受診治前后都要等很長時間。
“未來醫院”項目致力于滿足患者、醫院、國家(醫療財政)、平臺(企業)的相互利益,遍及多個城市的約3000家醫院。
中國為何積極利用民間企業提供的IT和大數據呢?
報道指出,首先是因為中國政府提出了“互聯網+”的發展理念。“互聯網+”是指將IT與所有產業相結合,推動產業升級,支持經濟發展。
其次,中國的公共醫療保險制度覆蓋14億人口,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為維持這一制度,必須動用包括推進官民合作在內的一切手段。
報道稱,最近的醫療相關政策也體現出對IT的積極姿態。健康醫療大數據、電子病歷、AI、醫院IT化等,“互聯網+醫療健康”正推動IT企業和保健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