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東莞發布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2016-2018年)以及五個行動計劃。今年是實施方案的最后一年。日前,《東莞市2018年深化供給側
2016年,東莞發布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2016-2018年)以及五個行動計劃。今年是實施方案的最后一年。日前,《東莞市2018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正式印發,為打好2018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戰指明方向。
記者從《要點》獲悉,作為世界知名的制造業城市,東莞明確了繼續推進降成本工作,今年內為企業減負190億元,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激發供給活力。
加強國際產能合作 重點招引“奶牛型”企業
《要點》明確,在切實有效處置“僵尸企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更要加強國際產能合作,鼓勵企業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擴大市場占有率。推動中俄貿易產業園、埃塞俄比亞中國東莞華堅國際輕工業園等一批境內外經貿合作產業園加快建設,努力將其打造成招商選資、招才引智的重要載體,延伸“東莞制造”產業鏈條。
6月21日,東莞近年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產業招商大會拉開帷幕,向世界推介東莞。“如今正是投資東莞最好的時機。”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肖亞非說。《要點》明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五大重點新興產業領域,加強對歐美發達國家、北上廣等大城市的招商交流,重點招引效益好、規模大的“奶牛型”企業和優質項目。
具體來說,東莞將整合招商資源,大力創新整合土地的利益平衡機制,探索設立土地整合產業基金,引導和擴大社會資本參與。不斷探索靈活的用地政策,進一步加快產業用地流轉速度和用地容積率,積極探索定制式“三舊”改造等新型手段。
推進傳統制造業自動化智能化升級
目前“東莞制造”正升級為“東莞智造”。《要點》提到,作為“加快推進動能轉換,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的重要環節,“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被擺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
《要點》明確,東莞要大力推進傳統制造業自動化智能化升級,實施“百千萬”三大工程,掀起新一輪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熱潮;積極引導優勢企業開展前沿先導技術研發和重大戰略產品研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強化智能制造要素支撐,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等。
大力推進傳統制造業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是“東莞智造”今年乃至未來數年的發展方向。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梁維東在7月初的講話中曾提到:“過去幾年,我們把握住產業發展機遇,打造了千億(元)級智能手機產業集群,吸引了一大批高端項目,鞏固了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和制造業大市地位,使產業有了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更大機會。”
“著力推動東莞向創新型一線城市挺進,實現科技創新能力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提升的轉變。”梁維東表示。
清理涉企行政收費 降低工業企業用地成本
在優化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上,東莞也將繼續發力。《要點》明確,今年將繼續推進降成本工作,持續減輕企業負擔,今年內為企業減負190億元,深入推進改善營商環境等各類改革,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激發供給活力。
在持續降低實體經濟成本上,東莞要堅決清理涉企行政收費,繼續加大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力度。積極落實國家各項惠企減稅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嚴格落實政府性基金減免政策,統籌降低企業社會保險繳費費率,加快實施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領域相關改革,降低企業用能成本。
此外,東莞也將研究探索工業用地供應新方式,鼓勵以租賃方式使用土地,降低工業企業用地成本。推動物流設施設備、信息平臺和服務規范標準化體系建設,降低企業物流成本。著力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全面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改革,降低企業貨物的通關成本。
據了解,去年經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東莞市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實施系統性政策措施,幫助企業年均減負,用3年左右時間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明顯提升,形成企業發展與宏觀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