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勞動基準法》修正案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盡管該修正案曾遭遇眾多質疑,但真正開始落實后輿論擔心的副作用并未充分顯現,企業通過提前
韓國《勞動基準法》修正案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盡管該修正案曾遭遇眾多質疑,但真正開始落實后輿論擔心的“副作用”并未充分顯現,企業通過提前統籌安排,合理調整了工作時長,員工也體驗到了修正案給工作和生活帶來的新氣象。
今年初,韓國國會通過了《勞動基準法》修正案,并將韓國企業按規模分為3檔,不同規模企業分階段落實《勞動基準法》修正案。其中,員工在300人以上的大企業于今年7月1日率先落實該修正案,因此,7月1日也成了《勞動基準法》修正案實施的起點。
《勞動基準法》修正案之所以引人關注,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縮短了每周工作時長。韓國此前規定每周周一至周五每天可工作8小時,周末兩天也可各工作8小時,另外每周可彈性安排12小時工作量,合計每周工作時長不得超過68小時。修正案則規定,每周周一至周五每天可工作8小時,每周可彈性安排12小時工作量,合計每周工作時長不得超過52小時。其次,規定節假日期間工作8小時以內的,用人單位需額外支付50%的薪金。超過8小時的,用人單位需額外支付100%的薪金。第三,將特例行業由原有的21類縮減為5類,包括陸運、海運、空運、其他運輸服務業和保健行業。
《勞動基準法》修正案出臺后,在韓國國內立即引發了廣泛關注和激烈爭論。有觀點認為,修正案的出臺反映了韓國試圖在改善民生、解決社會問題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新的平衡。但也有分析指出,任何政策都有其積極的一面,也難免會出現“副作用”。
從韓國國內媒體反響來看,對該法案“副作用”的擔憂占據了上風。多個主流媒體以其副作用為主題,對多個行業展開考察并連續報道。綜合來看,其擔憂一是韓國近一年來頒布了包括縮短工作時長等多項改善民生的政策,也意味著韓國企業需要在員工福利待遇上付出更多,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二是韓國企業已經適應了此前的《勞動基準法》,并以原有工作時長為前提,安排好了業務量和員工雇用數量,修正案縮短工作時長后,可能使企業陷入經營混亂;三是擔憂會否削弱韓國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并影響宏觀經濟;四是部分低收入群體原想通過長時間工作來獲取更多薪水,縮短工作時長可能會影響到這部分群體增收。
事實上,《勞動基準法》修正案體現了韓國對國情社情的現實考量,有其合理成分。韓國政府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為參照,發現韓國每年工作時長要比OECD成員國平均年工作時長多出300個小時,屬于工作時長較長的國家?!秳趧踊鶞史ā沸拚赣兄诮档瓦^勞危害,包括減少過勞猝死情況的發生,以及減少因疲勞工作而導致的生產事故。同時,也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韓國政府認為,應該通過高效工作完成業務,而不是通過長時間工作來完成業務。韓國國會預算改革處研究報告表明,若工作時間每減少1%,工作效率將會上升0.79%。
其實,在推動《勞動基準法》修正案落實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配套措施。一方面,對企業彈性監管,先松后嚴。考慮到企業需逐步適應《勞動基準法》修正案,韓國政府設置了6個月的過渡期。在這6個月里,雖啟動了相關監管程序,但可視情況對未嚴格執行《勞動基準法》修正案的企業不作處罰。但從明年1月份起,韓國將從嚴執行監管。為此,韓國雇傭勞動部今年上半年設置了200名勞動監察官,下半年還將增設600名勞動監察官,負責直接對各相關企業開展督查工作,執行《勞動基準法》修正案不嚴的企業將面臨處罰。另一方面,在減少工作時長的同時,減輕民眾經濟壓力,包括降低住房、通信、醫療、撫養和教育等方面的費用,并繼續推動臨時工向正式工轉換,提高最低工資水平等。
盡管在《勞動基準法》修正案正式施行前,韓國國內爭論不休,但7月1日正式施行后,韓國國內企業總體經營狀態平穩,并未出現明顯混亂。從企業角度來看,諸多大企業早已提前作好了準備工作。韓國雇傭勞動部在5月份和6月份對3000多家第一批執行修正案的企業展開了調查,結果顯示59%的企業已提前通過各種方式將每周工作時長修改為52小時,提前適應了新政策。例如,有的企業實行浮動上下班時間制度,給員工更多自由度,并削減總工作時長;有的企業以月為單位嘗試削減工作時間,做到平均每周工作時長52小時。
從企業員工角度而言,該修正案也獲得了不少口碑。很多企業員工表示,工作時長減少后有更多時間用來健身、休閑娛樂和陪伴家人,身心更加健康,壓力有所減小。尤其是對韓國已婚職場女性而言,其積極作用更加明顯,解決了照顧家庭、接送孩子上下學等不少生活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