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第一財經表示,由于疫情的影響,線下消費活動轉移至線上,擺脫空間限制的數字經濟領域消費模式盡展其優勢,比如電商企業積極發揮平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國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在線文娛、在線醫療、電子政務需求高漲,數字經濟的力量正在彰顯。
“未來一段時期,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將大大加快。”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司長伍浩2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次疫情讓我們更加認識到了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與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大數據、遠程醫療、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對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而不到一周前,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提數字經濟,指出要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等加大支持力度,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逆周期政策再度加碼,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依托,包含5G、人工智能等在內的“新基建”在近期高層會議中也被頻繁提及。
催生新就業崗位
疫情在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治理帶來短期沖擊的同時,也為加速數字化轉型制造了契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第一財經表示,由于疫情的影響,線下消費活動轉移至線上,擺脫空間限制的數字經濟領域消費模式盡展其優勢,比如電商企業積極發揮平臺優勢,開拓貨源、優化庫存,在彌合供需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這只是數字經濟力量的一個縮影。”盤和林說,以互聯網平臺為主體的數字經濟,所具有的數字化力量使得其在對商家實行精準幫扶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數字經濟可以利用其靈活性以及技術驅動能力,直達商戶痛點,為疫情期間開張難、經營難問題提供解決新思路。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數字經濟對就業貢獻巨大。數字經濟領域的工作崗位吸納了大量就業,其延伸和關聯領域的產業與行業也同樣成為吸納就業的“海綿”。
疫情期間,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網上娛樂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呈活躍狀態,催生出新的就業崗位、就業方式。
2月24日,美團宣布啟動“春歸計劃”,推出六大舉措助復工穩就業,包括以長期就業和靈活就業相結合方式向全國提供逾20萬個工作崗位;招聘超1000名大學應屆畢業生;開放超3000個社招崗位;為千萬從業者提供在線職業培訓等。
“共享員工”一詞近期變得格外火熱。盒馬鮮生自2月3日聯合云海肴、西貝、探魚、青年餐廳等餐飲品牌達成共享員工的合作后,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32家企業加入進來。截至目前,盒馬接納超40家企業的近4000名共享員工加入臨時用工隊伍。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就業形態,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成為我國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而且提升了勞動生產率,這是改善勞動者就業質量的根本。
數字基建加碼先行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挑戰不斷增加,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與此同時,以數字科技為主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演進,全面推動社會生活、生產方式向數字化轉型,也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助力新舊動能轉換提供重要支撐。
2017年,“數字經濟”首次出現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國家出臺和發布了若干政策和文件。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這不僅關乎中國經濟內生性動力的培育,更關系到長期視角下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持續增強。未來一段時期,抓住數字化轉型的全新歷史機遇,加快新一代核心數字科技的自主研發步伐,成為重中之重。”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說。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約4.5萬億美元),占GDP比重為34.8%;就業崗位為1.91億個,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同比增長11.5%。
但與世界第一數字經濟大國美國相比,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G20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18年)》顯示,美國數字經濟總量2018年已經高達11.5萬億美元;從比重上來看,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均在60%左右。
疫情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了新契機,但從應急響應和長遠發展來看,我國數字經濟仍然面臨產業數字化基礎薄弱、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深、數據開放共享水平不夠、智慧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需求不匹配等諸多難題。上述問題是多方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我國互聯網發展路徑、產業結構、人才基礎有關,也有認識不到位、轉型動力不足、制度不健全等原因。
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新一代智慧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在全世界排名第28位。這說明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還有大量工作要跟進。
根據華為&牛津經濟研究院《數字溢出,衡量數字經濟真正影響力》報告,過去三十年中,數字技術投資每增加1美元,便可撬動GDP增加20美元;而1美元的非技術投資僅能推動GDP增加3美元,數字技術投資的平均回報是非數字技術投資的6.7倍。
數字基建正在加碼先行,作為逆周期調節政策之一的“新基建”在高層會議中頻繁被提及。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依托于以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在內的新基建。據招商證券預測分析,2020年至2025年“新基建”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以及5G帶動的上下游基建新增投資合計規模可達到6.9萬億~10.3萬億元。
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發改委副秘書長高杲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要加快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積極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各方面資金,加強包括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集成創新和融合運用,培育更多的經濟和就業新增長點。
此前,3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等加大支持力度,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催生新崗位新職業。依托工業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加快上線上云。聚焦養老、托育、家政等就業潛力大的領域,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服務業。支持發展共享用工、就業保障平臺,為靈活就業者提供就業和社保線上服務。
但是,當前不少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伍浩表示,特別是對廣大中小微企業來講,有的還面臨“轉型是找死、不轉是等死”的困境。當前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轉型能力不夠、“不會轉”,二是轉型成本偏高、“不能轉”,三是轉型陣痛期比較長,“不敢轉”。
針對上述問題,伍浩表示,下一步要按照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從三個方面發力。搭平臺降門檻,解決“不會轉”的難題,開展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強化區域型、行業型、企業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降低轉型門檻。
解決“不能轉”的問題,發改委將重點實施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所謂“上云”,重點是要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務支持政策。所謂“用數”,就是重點要在更深層次推進大數據的融合運用。所謂“賦智”,就是要加大對企業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要推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伍浩表示,解決“不敢轉”的問題,探索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虛擬產業集群”,支持建設數字供應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同時也要支持互聯網企業、共享經濟平臺建立“共享用工平臺”、“就業保障平臺”等,更好地發掘發揮企業間的協同放大效益,打造傳統產業服務化轉型的新生態。
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在3月4日出版的《學習時報》上撰文表示,著眼經濟社會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大局,要積極扶持相關產業發展,清理制約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充分發揮政府相關政策引導作用,鼓勵支持全社會圍繞重點領域加大投入。
翁杰明強調,對領軍企業和重大項目,從財稅優惠、資金補貼、人才引入等方面強化政策支持力度,精準服務企業發展需求。加快完善數字經濟市場體系,創新監管方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充分激發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