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署星期一出臺了一份大概是史上最嚴厲的技術出口管制先期通知,征詢公眾意見。計劃進行管制的出口技術領域包括了人工智能
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署星期一出臺了一份大概是史上最嚴厲的技術出口管制先期通知,征詢公眾意見。計劃進行管制的出口技術領域包括了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計算、機器人、面印和聲紋技術等14個前沿科技類別。通知沒有點中國的名字,但輿論的最初分析都認為它的首要出口管制方向就是中國。
同在星期一,美國科技公司的股票全線下跌,美商務部公布的計劃給了市場信心最新一擊。
一個所有投資者都懂的道理是,市場越大,美國高科技公司越能收回豐厚的資金,從而支持新一輪的研發,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科研能力和市場規模在這里是綁定的關系。美商務部的新計劃是要美國高科技公司走通過縮小市場來打擊潛在競爭者、從而實現自保的另一條路。
對于非高度市場競爭的科技公司來說,加上政府的支持,這不失為一種辦法。但對于依靠大規模量產才能自我蓄能的科研項目來說,主動放棄中國這樣的大市場,無異于自我斷腕。
美向中國出口高技術零件,這是買賣,不是偷了吧?但美商務部大規模拉長技術出口限制的清單,其心理還是“防偷”,好像美國與外界接觸,就是吃虧的。
這樣的心態終將對美國有害無益。如今畢竟是全球化時代,美國的成功本質上是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勝出,美國社會的福祉來源于對全球化各種要素的編織。對全球化的一些基本規則動刀,美國自己的損失不可避免,而且認定美國的損失會小于其他方,目前沒有證據可以支持這樣的估算。
美若擴大技術出口限制,無疑會給中國造成一些困難,但這些困難將導致什么樣的博弈結果,未必會符合美國這一規劃編制者的想象。
首先,美國一直都在對中國進行技術出口限制,今天中國的科研能力構架肯定不是美國人幫著建立的,中國從國防到民用很多關鍵技術的突破,也是中國人自己搞出來的。也就是說,中國高科(5.230, -0.41, -7.27%)技在整體上的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知識產權”,中國從美國買過一些東西,但中國高科技在更大程度上是“逼”出來的,而非買來的。
中國的工業和科技基礎已經能夠支持中國在各個方向上開展自主研發的工程,中國與美國的技術差距已經大大小于我們搞“兩彈一星”的時代。中國釋放發展潛力不可阻擋,美國公司參與中國的這一進程,雙方都受益。美國公司放棄參與,雙方的損失半斤八兩。
美國技術先進,但它畢竟不是這個世界高新技術的壟斷者。逆全球化而為將打亂世界經濟業已形成的發展邏輯,難得人心,中國與其他國家互利共贏的技術交流還將繼續。
我們想在此提醒中國人,美方一段時間以來不斷出臺一些帶有某種沖動色彩的計劃,我們還需在對方沖動時,保持自己的冷靜。美方擴大對華技術出口限制看來是大趨勢,但鑒于上文所說的原因,美方的限制擴大到什么程度,是不確定的。從我方來說,無需就此與美方對著干,我們的對外開放決心不能因此而動搖。
“中美脫鉤”是美國一些人拋出的偽命題,我們不妨從容以待,不讓外力把我們從既定的路線上帶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