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債務總規模達到了182萬億美元,比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高出了50%。債務高企為全球金融穩定帶來了威脅,一旦債務違約大規模爆發,不
2017年全球債務總規模達到了182萬億美元,比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高出了50%。債務高企為全球金融穩定帶來了威脅,一旦債務違約大規模爆發,不僅會導致消費與投資萎縮,造成經濟衰退,還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危機。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給全球范圍內過度舉債敲響了警鐘,并敦促各國采取措施應對日益加劇的債務問題。IMF發布的最新一期《財政監測報告》稱,2017年全球債務總規模達到了182萬億美元,比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高出了50%。如此規模全球債務,可謂創下了歷史紀錄。
債務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關鍵在于債務規模是否超過閾值。在正常情況下,私人部門借貸能夠將風險轉移給有能力承擔的個人與企業,改善資本的配置效率;政府債務不僅能夠幫助居民平滑消費,還能夠通過提供流動性來緩解居民與企業面臨的信貸約束,促進消費與投資增長。可見,適量舉債有利于經濟增長。但是,債務水平上升通常意味著還本付息的壓力上升。當借款者收入下降時,會導致還本付息支出占借款者總支出比重上升,抑制其用于消費或投資的收入比重,影響消費或投資增長。一旦還本付息支出超過特定的閾值,借款者就沒有能力繼續還本付息,從而陷入違約境地。
違約事件的爆發不僅會影響借款人信用與后續借款能力,而且會導致貸款人出現資產損失。如果違約事件大規模爆發,不僅會導致消費與投資萎縮,進而造成經濟衰退,還將會導致金融體系爆發危機。10年前的歐債危機即源于此,一些國家至今才剛剛走出債務危機陰影。當前,美聯儲持續加息,在強美元、高油價的沖擊下,新興市場債務規模仍在繼續增長,債務前景不容樂觀。
債務水平過高將造成三種主要風險:一是經濟增速放緩;二是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三是危機后的去杠桿方式不當可能顯著影響經濟增長前景。不斷飆升的全球債務總額已給全球經濟增長前景蒙上了陰影。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非金融部門的債務總額與GDP之比從2014年的221%上升到2015年的234%,2016年一季度進一步上升到245%。全球債務總水平持續攀升是全球金融穩定面臨的重大挑戰。受此影響,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將2018年及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均由3.9%下調至3.7%,這也是兩年來IMF首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速。
美國大規模舉債,引起了IMF等國際組織的擔憂。去年美國政府通過的減稅政策涉及1.5萬億美元,今年3月份,又批準了1.3萬億美元政府開支議案。短短1年半的時間,美國的債務規模增長了1萬多億美元。目前,美國的全國債務規模已超過21萬億美元。IMF指出,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計劃減少債務的發達國家。美國的減稅政策將使美國債務上升加劇,債務占GDP的比例也在不斷攀升。IMF財政事務部主任加斯帕表示,美國應該重新調整財政政策,確保政府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下降。
全球債務高企,威脅世界經濟增長。如何降低債務水平?鑒于負債程度通常采用債務占GDP的比例來衡量,降低債務的方式主要包括降低債務與提振經濟增長兩大類舉措。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研究了20世紀大蕭條以來在全球范圍內的45次去杠桿過程,發現降低債務的手段主要分為四類:一是主動緊縮,即讓信貸增速持續多年低于GDP增速;二是大規模債務違約;三是通過制造高通脹來稀釋債務;四是通過實際GDP快速增長降低債務負擔。其中,主動緊縮是最典型的手段。
針對當前全球債務高企,IMF提供了解決的新思路,認為債務情況可通過改善資產管理實現良性演變。權威統計數據顯示,占據全球GDP61%的31個國家公共資產規模目前已達101萬億美元,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倍。各國政府改善對非金融性國有企業和金融資產管理,可以帶來占GDP達3%的收入,這相當于發達經濟體一年的公司稅收。目前,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英國被IMF視作為改善資產管理應對負債增長的正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