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30日發布公告稱,自2018年11月1日起,降低1585個稅目的進口關稅。至此,我國關稅總水平將由上年的9 8%降至7 5%。國務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30日發布公告稱,自2018年11月1日起,降低1585個稅目的進口關稅。至此,我國關稅總水平將由上年的9.8%降至7.5%。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稱,此次降稅措施主要針對生產所需的機電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工業品降稅,通過降低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國內企業的供給能力和水平,間接改善國產品的性價比,惠及百姓。
今年以來,我國主動降低關稅總水平的主要考慮是什么?自主降稅有何意義?對于這兩個問題,負責人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關稅總水平作為我國貨物貿易領域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應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體現時代特征。今年以來自主降低關稅總水平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堅持擴大開放,關稅保護的水平要適度。我國貨物貿易規模全球第一,已經具備了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經濟基礎,但貿易發展質量和效益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尚有差距,因此,應適當降低關稅總水平。關稅是合規的保護手段,關稅水平應與產業競爭力相適應,要鼓勵良性競爭,過度保護不利于產業發展和提高質量。
其次,稅率調整要統籌兼顧,降稅商品要突出重點。關稅稅率調整要兼顧生產需要和消費需求。重點降低國內需求較大、有助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商品稅率,努力增加人民群眾需求比較集中的特色優勢產品進口,不斷增強企業和公眾獲得感,滿足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升級需要。
再者,降稅安排要量力而行,統籌平衡好各方利益,促進經濟協調發展。降稅力度要兼顧財政收入和產業發展的可承受能力。在具體降稅商品和降稅幅度的選擇上要統籌協調好國內外兩個市場、上下游兩個方面、生產和消費兩個關系,維護我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
負責人稱,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主動降低進口關稅總水平是根據我國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作出的重大舉措,有利于統籌利用國際國外兩種資源,促進國內供給體系質量提升,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需要。這一行動和舉措表明中國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堅決維護自由貿易原則和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繼續從向世界開放中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
11月1日起實施的降稅措施對百姓生活和企業生產有何影響?關于這個問題,該負責人表示,將于11月1日實施的降稅措施主要針對生產所需的機電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工業品降稅,更多是通過降低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國內企業的供給能力和水平,間接改善國產品的性價比,最終惠及百姓。在調整稅率前,稅委會廣泛聽取了產業部門及行業協會意見,商品降稅幅度適中,兼顧了上下游行業的利益。
具體來說,適當降低部分機電設備及零部件的進口關稅,有利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增加有效供給、助力我國產業升級,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競爭、促使國內相關產業提高技術水平和供給質量。適當降低部分原材料的進口關稅,既可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緩解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匱乏的瓶頸壓力,也有利于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客觀而言,降低關稅可能會給國內相關產業帶有一定壓力和挑戰,需要相關企業積極應對,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以創新發展迎接挑戰,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關鍵詞: 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