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并購局勢正發生顯著變化,科技并購越來越成為資本關注的前沿。今年一季度全球最大的兩起并購分別發生在金融和基礎設施領域,但是整體來
全球并購局勢正發生顯著變化,科技并購越來越成為資本關注的前沿。今年一季度全球最大的兩起并購分別發生在金融和基礎設施領域,但是整體來看,最熱門的并購行業其實是TMT(Technology Media Telecom)。
據富而德律師事務所統計,一季度全球并購交易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TMT領域并購金額2604億美元,占比24%。按交易數量統計,TMT領域交易數量占比26%。值得注意的是,TMT領域并購的崛起是在去年以來逐漸發生的。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并購交易最多的領域還是消費、健康、能源及工業領域。
“高科技領域的收購,主要集中在芯片及軟件領域,隨著監管越來越嚴格,完成交易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富而德律所全球并購聯席主管安偉斌(Robert Ashworth)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監管收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資金來源審查越來越嚴格,二是反壟斷力度越來越大。
曾參與大連萬達收購西班牙酒店企業、吉利收購沃爾沃以及美的收購德國庫卡等項目的王慶律師則告訴記者,政策鼓勵的高科技、消費品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中資并購依然發展很快,但是不太鼓勵的高端地產、酒店、俱樂部等收購明顯減少。他建議,中資企業海外投資可以從行業、交易架構、合作模式、溝通渠道等方面,減少并購交易的風險。
歐美監管收緊
“2018年科技領域并購一個明顯的特點將是大并購、嚴監管。”安偉斌對記者稱,在于企業界、銀行界溝通時獲得的信息顯示,市場上低成本資金較為充裕,且各界對數字化領域關注度都非常高,甚至其他行業的企業也非常希望進入數字化領域,積極并購的趨勢不會因為摩擦和敵意而改變。
今年一季度,全球并購交易市值超1萬億美元,其中TMT并購金額2604億美元,占比24%,其次是材料工業(1655億美元, 16%)和能源資源(1655億美元, 16%),醫療保健站12%,消費行業10%,金融和房地產分別占8%,基礎設施運輸行業占6%。從交易數量來看,TMT也領先其他行業。全年一共并購超過1萬筆,其中TMT領域2751筆,占比26%。消費領域也只有2290筆,占比22%。
去年中資企業對美收購規模呈現“斷崖式”下跌,與此同時對歐洲的投資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都大幅增加。2016年,中資企業在歐洲、美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收購規模分別為202億、730億、245億美元。2017年,中資在美收購從創紀錄的730億美元驟降至78億美元,減少了90%。不過,在歐洲的收購規模上升至357億美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加至362億美元。
“以前國際交易更多的是合作關系,現在可以看到摩擦和敵意在抬頭,”安偉斌表示,隨著中資涌入歐洲,歐洲的監管措施也在強化。德國推出外商投資新規、英國加強監管措施、歐盟計劃實施“超國家”的交易甄別機制。德國還呼吁監管規定透明化,以便迅速發現謀求其上市公司股權的潛在外國買家。
王慶告訴記者,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對中資并購審查越來越嚴格,特別是高科技領域,已經成為敏感行業。從歐洲來看,英國、法國、德國等監管部門,對于中資對高科技領域的投資也比較謹慎。
“歐洲國家與美國不同,他們長期以來的優勢主要是集中某些特殊產業,比如汽車,高端制造。如果這些領域在短時間內被迅速超越,他們在全球的競爭力就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基于自己的項目經驗,王慶分析,去年以來中資多起歐洲并購做的非常快,歐洲政界和商界缺少思想準備,所以他們開始轉變態度,希望對中資收購能夠更及時的監控和監管。
“知己知彼”的實操建議
“目前中資國企海外收購相對保守一些,部分民營企業的并購節奏依然比較迅速,可以看到江浙一帶的民營企業,為了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獲得更好的品牌、推進產業升級,海外投資的態度依然比較積極。”在王慶看來,中資企業今后幾年在美投資可能都會挑戰重重,但是對海外市場充分了解之后,調整投資策略,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并購合作的。
跨國并購的參與主體較多,既包括交易雙方,也包括監管部門、投行、基金及相關中介。需要明確的是,不同主體對同一樁收購的態度是存在差別的。
監管層面,出于對國家安全和產業競爭力的考慮,近期趨于謹慎;企業層面,受中資企業背后的資金和市場的吸引,則表現出積極的合作欲望;資本層面,中國企業到海外市場,也會越來越多的利用海外資本,或引入融資、引入私募、組成財團,資本方基于未來可觀的回報預期也非常愿意抓住這些市場機會;投行和中介機構也是樂見其成,交易越多,獲利自然越多。
“對于歐美很多做芯片、醫療器械、機器人等企業來說,他們需要更大的資金來發展,也需要更大的市場。這樣,來自中國的資本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王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CIFUS否決的很多案例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標的企業都表示很遺憾,因為他們本來可以獲得一個強強聯合的發展機會。
他建議,中資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策略,提高收購的成功率。首先,要更加注重契約精神,遵守國際規則;其次,避開敏感行業,或對調整交易架構,可以參股代替控股,未來再擇機增持;第三,可以借力合作伙伴,比如與當地的合伙企業或基金合作,由他們來牽頭,提高成功通過審批的概率;第四,不一定進行股權并購,也可以考慮設立合資企業、或以技術許可的方式進行合作,盡量選擇不屬于CFIUS審核的方式。此外,建議中資企業加強與收購標的當地政府的溝通,獲得更多的支持。
高科技并購已經成為資本最青睞的領域。從全球來看,人工智能(AI)、量子計算等科技前沿領域的投資也在增加。據安偉斌介紹,這些領域并購規模還不太大,但是可以看到交易越來越多,除獲得控股權之外,很多企業也在以參股形式進行投資。
“目前AI技術前沿集中在美國西海岸,以及中國深圳、杭州等地。很多AI公司還處于比較初期的階段,但是交易已經很多,中國的"BAT"、美國的"FANG",都已經在這一領域做了大量投資。”王慶預計,這一領域未來將會有更大規模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