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春節不玩紅包改撒幣 新零售上演iOS安卓之爭臨近農歷春節,二馬不再為發紅包爭得面紅耳赤,一反常態圍繞新零售大打出手。在過去的
阿里騰訊春節不玩紅包改撒幣 新零售上演iOS安卓之爭
臨近農歷春節,二馬不再為發紅包爭得面紅耳赤,一反常態圍繞“新零售”大打出手。在過去的一個半月里,騰訊撒幣百余億相繼投資永輝、萬達商業、家樂福、海瀾之家、步步高等知名度極高的實體零售企業。就在昨日,阿里也出資46.8億元投資萬達電影。
傳統戰爭中無論中外在春節、圣誕這樣的重大節日來臨前都會短暫偃旗息鼓,不過在爭搶新零售高地這個戰役里,AT似乎都已等不及。
新零售火爆:AT上演iOS安卓之爭
自2016年10月馬云首次提出這一概念,至今大多數人對“新零售”的認識還停留在實體店里的移動支付上,但這并不阻礙它的火爆。一年多來在阿里、騰訊、京東、萬達、家樂福等線上線下巨頭的共力下(具體叫法各不相同),零售的線上線下融合開啟野蠻成長的節奏。隨著萬達、家樂福等的站隊,狗年春節之前新零售AT雙巨頭格局正式落定。
其實線上線下零售融合的探索要比新零售概念出現的更早,2011年蘇寧推出蘇寧云商、2015年家樂福的線上商城與APP相繼上線,這一年萬達旗下做實體商業數字化平臺的飛凡也正式推出。時至今日,前者早已站隊阿里,后兩者也剛剛加入到騰訊陣營。若以線上線下陣營劃分來看,這無疑是線上巨頭的全面勝利。
春節前AT幾則投資消息確定了一個事實,新零售這個未來趨勢將以線上牽頭為主,實體商業將成為被合作者或跟隨者。就像騰訊將零售線上線下的融合定名為“智慧零售”一樣,AT走著截然不同的路線。阿里巴巴更傾向于自建和控股,如自建盒馬生鮮、阿里零售+,私有化銀泰,持續增資餓了么成第一股東。
騰訊的投資邏輯則和阿里截然不同,騰訊一般不會謀求成為第一股東,更不會要求對投資公司的控制權,幾乎都是以合作為主。例如騰訊雖然已是京東第一股東,然而實際控制權仍掌握在劉強東手里。近日對永輝、萬達商業、家樂福、海瀾之家、步步高等投資,都不影響原有管理團隊對企業的控制。
在新零售這場戰役里,主要兩個玩家AT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如步步高集團總裁王填所言“阿里的新零售是個蘋果系統,你就在他封閉的系統里跟著一起玩。騰訊感覺有點像安卓系統,大家在這個系統各玩各的,這就是這兩個體系現在最大的差別。”
合縱連橫:騰訊八大派PK阿里直軍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阿里新零售是以自身意志為主,自上而下貫徹的推進;騰訊的新零售卻允許合作伙伴各自為政,但在有關合作中必須占據排他甚至優選的地位。
因此阿里在無法控制美團時,就選擇了低價拋售股權。而騰訊不僅帶去龐大流量并給于自主權,合作伙伴們也投桃報李,如京東徹底關閉支付寶的通道,美團、唯品會等平臺上默認支付方式中微信支付都在支付寶之前。
目前來看,阿里的新零售模式更適合對自主要求不高的零售商,相比之下騰訊則是個更好的合作伙伴。一個走中心化策略,一個走去中心化。阿里的新零售打造的是一只強控的直軍,相反騰訊智慧零售則是一個大聯盟。
阿里2014年入股銀泰,2015年又與蘇寧牽手。自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后開始加速進程,相繼戰略入股三江購物、聯華超市和新華都等,并打造如盒馬鮮生、零售通、淘咖啡無人便利店等新興業務。在新零售中阿里已探索出四大模塊,自營類型的盒馬生鮮、銀泰商業;平臺類型的是阿里零售+、阿里零售通。但無論自營還是平臺,阿里都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
相反,騰訊對新零售的探索此前一直交給京東,近日才開始投資線下零售巨頭,從后臺轉戰到前臺。時至今日,騰訊系新零售形成各不相屬的八大派系,線上:京東、唯品會、拼多多、美麗聯合;線下萬達商業、永輝、家樂福、海瀾之家。在騰訊系里既有其提出的智慧零售;也有京東推進的無界零售;還有萬達旗下飛凡主打的新商業概念;其他各方也都有自己的零售探索,該聯盟很像智能手機里的安卓陣營。
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AT兩巨頭在新零售布局上的邏輯差異。對于阿里而言,是要打破線上線下零售界線,將阿里零售帝國由線上擴張到全局。騰訊則更側重于開發QQ、微信龐大的流量,在游戲、娛樂等產業騰訊已做到極致,零售則成為流量變現新的想象空間。
因此,阿里強調自己建立規則,構建新零售的大平臺,復制在線上的商業模式。曾多次嘗試電商折戟的騰訊,則更傾向于強強聯合,希望合作伙伴們各自發揮長處,多層次開發社交流量的價值。
年底AT紛紛拿出巨資投入實體巨頭,預示著雙方新零售之戰在年底就已上演,究竟是效率更高的阿里直軍代表未來,還是百花齊放的騰訊聯盟是大勢所趨,這一切都要等待時間給予答案。
新零售代表未來已無懸念,中小玩家被迫站隊
新零售代表著未來,這不是因為AT在強力推進,而是零售線下線上的融合符合用戶真實的需要。可以說即使沒有“新零售”概念的提出,零售線上線下融合也會自然演進。
就像以互聯網手機姿態重構市場的小米,如今開始大踏步開啟實體店戰略,截至2018年1月13日,小米之家全國范圍內門店數突破300家。而作為曾經線下電器巨頭的蘇寧,2017年前半年線上自營收入占一半。
傳統零售中,電商與實體形成兩個封閉的陣營,因此造成許多不便。例如,許多用戶會到服裝實體店里試穿合適后,再登陸電商平臺下單更便宜的同型號商品。而一些電商用戶也常常會出現因為外出,導致包裹無法及時查收退貨,轉而在實體店另行購買。
這只是兩個淺顯的案例,從優劣勢來看,電商優勢是價格與服務,劣勢是品控與時效;實體優劣勢正好相反。
阿里巴巴和騰訊的雄厚資本、線上流量優勢以及線下移動支付優勢,使它們成為新零售兩大玩家,那中小玩家有無機會?如果從做平臺的方向而言,將機會渺茫。但若站在零售角度,AT的布局反將助力中小玩家早日實現零售的融合。
阿里雖然自營了盒馬生鮮和私有化銀泰,但目的是作為新零售的兩個重要嘗試,平臺化仍舊是阿里新零售的必然方向。而騰訊更多的是要把社交流量變現,因此一面對自建新零售模式京東輸出流量,一面也不忘力推小程序滿足中小實體商家的導流需求。在這個年末雙巨頭不玩紅包改撒幣,新零售加速時代已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