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宏觀 >

        “北斗”去哪兒了 北斗走出國門和俄羅斯、歐洲之間建立合作機制

        2018-01-22 11:42: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前沿?聚焦  北斗去哪兒了<iframe frameborder="0" height="250px"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scrolling="no" src="http:

        前沿?聚焦

          “北斗”去哪兒了

        <iframe frameborder="0" height="250px"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scrolling="no" src="http://news.youth.cn/bx/index_19329.html" style="margin: 10px 10px 10px 0px; padding: 0px; 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color: rgb(69, 69, 69);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Arial, 黑體, 宋體,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loat: left;" width="300px"></iframe>

          作為一個從一出生就注定要走向尋常百姓家的“國之重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何時用、誰能用、怎么用等問題一直備受矚目。也因此,1月12日,在“北斗”衛星又一次成功飛天,拉開2018年高密度發射序幕之際,這些盤旋已久的問題再次被提及:“北斗”,何時真正來到我們身邊?

          眼下“北斗”所處的環境,和10多年前第一顆名為“北斗”的導航衛星面世時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撇開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新四大發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不談,僅就“北斗”自身而言,也正在從“三步走”中的前兩步“向中國提供服務”“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邁向最后一步“向全球提供服務”,而留給這一步的時間僅剩兩年——2020年年底前我國將建成真正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年“北斗”除了編織天上的太空網絡之外,也在不斷為地上的人類提供服務,而這個服務的開通時間已達5年之久。在去年年底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透露,這5年來,我國推出的全球首個支持“北斗”的加速輔助定位系統,服務覆蓋200余個國家和地區,用戶突破1億,日服務達2億次。

          巨大數字的背后,卻可能是普通民眾的另一番感受,即除了某些專業領域所聽聞的北斗放牛、北斗菜之外,大眾日常生活里似乎再難覓到“北斗”的影子。“北斗”這張耀眼的“國家名片”,究竟去哪兒了?

          逆轉“有機無芯”局面 未來有望成為手機“標配”

          說起“北斗”的應用,冉承其往往先談國家安全和重點領域,其次才是大眾消費領域。畢竟,作為掌握一個時間和空間精度的復雜系統,“北斗”有著讓我國從根本上擺脫導航技術受制于人的意義。而在國家安全和重點領域,“北斗”已經“標配化”使用。

          按照冉承其的說法,這種應用已經形成從芯片到終端、到制造業、到服務的完整產業鏈。以芯片為例,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總體性能達到甚至優于國際同類產品。截至2017年年底,國產“北斗”芯片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片,接收機天線已占國內市場份額90%。

          反觀5年前,國內沒有一片國產“北斗”芯片,“有機無芯”也一度成為人們詬病的問題。別小看這一個個芯片,這些正是“北斗”走向尋常百姓家的前提。曾有記者問冉承其,“北斗”對當下火熱的無人駕駛有沒有幫助?他說,事實上,國內已有不少專注無人駕駛的企業,將“北斗”芯片加入整個系統的研發里面。

          改變來的似乎有些慢,不過一旦來了,卻異常猛烈。用這句話來形容“北斗”應用恰如其分。冉承其給出一組數據:過去5年,我國480萬輛營運車輛上線“北斗”,建成全球最大的北斗車聯網平臺,全國4萬余艘漁船安裝“北斗”。

          相應的一組數據是,相比2012年,我國公安出警時間縮短近20%,突發重大災情上報時間縮短至1小時內,應急救援響應效率提升2倍。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負責人彭思義說,這些數字都有“北斗”的出力,截至去年年底,“北斗”也累計救助漁民超過1萬人,甚至被漁民稱為“海上保護神”。

          人們很難想象,在5年前,我國各行各業所用的基本都還是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盡管那時已經有十幾顆“北斗”衛星飛上太空。用冉承其的話說,“5年來,‘北斗’由‘高大上’轉為‘接地氣’”。

          他以北京為例,已有33500輛出租車、21000輛公交車安裝“北斗”,實現“北斗”定位全覆蓋;1500輛物流貨車及19000名配送員,使用“北斗”終端和手環接入物流云平臺,實現實時調度。

          當代社會里的人有這樣一種錯覺,即只要手機上用不到的,似乎就很難說“來到了身邊”。而按照冉承其的說法,目前,世界主流手機芯片大都已支持“北斗”,他還透露,國內銷售的智能手機,“北斗”正成為標配。

          像水電一樣的新位置革命 約車最后十米不再靠電話“喊”

          對于一套導航系統,人們最為關心莫過于其定位精度,但鮮為人知的是,僅僅依靠“天上”的衛星,定位精度往往只能控制在10米量級,而要提升這個精度,短時間來看似乎只能從“地上”下功夫。

          眼下,就有一張由1400多個北斗基站和上萬臺套設備組成的“北斗網”在中國境內鋪開。這在冉承其眼中有著非常的意義,“這將為整個傳統的位置導航服務帶來革命性變化,北斗的高精度服務,在中國將成為一種像水電一樣的公共服務!”

          他舉了個例子,在普通導航時代,使用車載導航儀“很容易就出錯”,尤其在一些主路輔路的路口。但如果用了“北斗”,在車輛抵達的最后100米甚至10米,或許不必再靠電話“喊”來確認服務,“車可以直接開到你的腳下”。

          事實上,這張“網”并非憑空搭建,在GPS時代,我國氣象、交通、國土資源等多個行業就已經建有大量GPS基準站。冉承其說,通過技術升級改造,這些基準站將可變為“北斗”基站,建成國土范圍內無縫隙覆蓋的“北斗”地基增強網。

          他還透露,在去年上半年,我國已經基本具備提供服務的能力,初始的服務能力可以提供米級、分米級的高精度服務,在某些局部區域已經實現了厘米級的高精度服務。完全建成后,人們就有望感受到從10米,一下子到分米級、厘米級的體驗飛躍。

          去年5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全國衛星基準服務系統的工作成果。該局副局長李維森在會上提到,我國已經具備了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實時導航定位的能力。

          這次會議還向外傳遞一個重要信號,即普通民眾將享受“亞米級”精度的服務,而“厘米級”和“毫米級”的精度服務則是向專業用戶開放。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土測繪司司長白貴霞說,面向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服務,主要是基于實際需要,并綜合考慮成本、效率、信息安全等因素。以亞米級為例,簡單說就是不到1米的精度級別,比如0.8米、0.9米,均是優于1米的精度,這對普通民眾使用車載導航服務已經足夠。

          他還提到,從技術成本上來說,厘米級和毫米級的服務終端,需要采用專用裝備。但從目前的制造工藝來看,這種裝備很難“加載”到手機里。當然,從信息安全角度分析,厘米和毫米精度的定位已經涉及國家地理信息安全,也需要具備相應資質才能獲取。

          四大門派“握手言和” 一百多顆衛星攜手“照耀”地球

          兩月前,中美兩個大國之間一份名為《北斗與GPS信號兼容與互操作聯合聲明》的文件,引發不少關注。冉承其說,所謂兼容與互操作,通俗來講就是共處共用,而這個協議的簽署,就是兩個導航系統“共處共用”的一個重要標志。

          放眼全球,包括美國GPS、歐洲伽利略GALILEO、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以及中國“北斗”在內的世界四大導航“門派”,爭奇斗艷。但對普通用戶而言,撇開其他因素不談,對于觸手可及的產品往往選擇能用的,好用的。

          冉承其說,從這份聲明開始,GPS和“北斗”兩個系統在國際電聯的框架下已經全面實現了兼容。這意味著,普通用戶在不太增加成本或者基本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就可以同時使用“北斗”和GPS兩個衛星導航系統。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副主任盧曉春談到這次合作時這樣評價:“具有歷史意義。”她說,根據衛星導航系統的工作原理,接收機需要同時“看到”至少4顆導航衛星,才能實現定位。如果使用單一導航系統,一旦接收機與某顆衛星斷開聯系,會影響定位服務的持續性。

          如今,“北斗”與GPS實現互操作以后,用戶用一臺接收機能同時接收兩個系統的衛星信號。盧曉春說,如GPS衛星數量不夠的話,還有“北斗”衛星,用戶使用“定位”的穩定性和精度會更高。

          事實上,早在2006年,聯合國就成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目的是協調各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性和互通性。冉承其說,基于該平臺,中國“北斗”除了和美國,也和俄羅斯、歐洲之間建立了合作機制。

          他說,可以預見在未來某一天,“北斗”和其他系統都可以兼容,“北斗”的用戶可以使用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在天上100多顆衛星的照耀下,大家享受的衛星導航服務也會更舒暢”。

          “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北斗’已走出國門,正加速融入世界。”冉承其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1月22日 12 版)

        關鍵詞: 北斗

        精選 導讀

        募資55億港元萬物云啟動招股 預計9月29日登陸港交所主板

        萬科9月19日早間公告,萬物云當日啟動招股,預計發行價介乎每股47 1港元至52 7港元,預計9月29日登陸港交所主板。按發行1 167億股計算,萬

        發布時間: 2022-09-20 10:39
        管理   2022-09-20

        公募基金二季度持股情況曝光 隱形重倉股多為高端制造業

        隨著半年報披露收官,公募基金二季度持股情況曝光。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全市場基金總數為9794只,資產凈值為269454 75億元,同比上

        發布時間: 2022-09-02 10:45
        資訊   2022-09-02

        又有上市公司宣布變賣房產 上市公司粉飾財報動作不斷

        再有上市公司宣布變賣房產。四川長虹25日稱,擬以1 66億元的轉讓底價掛牌出售31套房產。今年以來,A股公司出售房產不斷。根據記者不完全統

        發布時間: 2022-08-26 09:44
        資訊   2022-08-26

        16天12連板大港股份回復深交所關注函 股份繼續沖高

        回復交易所關注函后,大港股份繼續沖高。8月11日大港股份高開,隨后震蕩走高,接近收盤時觸及漲停,報20 2元 股。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21日

        發布時間: 2022-08-12 09:56
        資訊   2022-08-12

        萬家基金再添第二大股東 中泰證券擬受讓11%基金股權

        7月13日,中泰證券發布公告,擬受讓齊河眾鑫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齊河眾鑫)所持有的萬家基金11%的股權,交易雙方共同確定本次交易的標的資

        發布時間: 2022-07-14 09:39
        管理   2022-07-14

        央行連續7日每天30億元逆回購 對債市影響如何?

        央行12日再次開展了30億元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2 10%。這已是央行連續7日每天僅進行30億元的逆回購縮量投放,創下去年1月以來的最低操作規

        發布時間: 2022-07-13 09:38
        資訊   2022-07-13

        美元指數創近20年新高 黃金期貨創出逾9個月新低

        由于對美聯儲激進加息的擔憂,美元指數11日大漲近1%創出近20年新高。受此影響,歐美股市、大宗商品均走弱,而黃金期貨創出逾9個月新低。美

        發布時間: 2022-07-13 09:36
        資訊   2022-07-13

        美股三大股指全線下跌 納斯達克跌幅創下記錄以來最大跌幅

        今年上半年,美股持續回落。數據顯示,道瓊斯指數上半年下跌15 3%,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29 5%,標普500指數下跌20 6%。其中,納斯達克連續

        發布時間: 2022-07-04 09:51
        推薦   2022-07-04

        融資客熱情回升 兩市融資余額月內增加超344億元

        近期A股走強,滬指6月以來上漲4%,融資客熱情明顯回升。數據顯示,截至6月16日,兩市融資余額1 479萬億元,月內增加344 67億元,最近一個半

        發布時間: 2022-06-20 09:41
        資訊   2022-06-20

        4個交易日凈買入超百億元 北向資金持續流入A股市場

        北向資金凈流入態勢延續。繼6月15日凈買入133 59億元后,北向資金6月16日凈買入44 52億元。自5月27日至今,除6月13日以外,北向資金累計凈

        發布時間: 2022-06-17 09:37
        推薦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