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騰訊宣布與北京協和醫院聯合發布了一套導航系統,具備完全自主產權。這套導航系統并不是用來尋路的,而是用來做手術的,因為有些手術
今天,騰訊宣布與北京協和醫院聯合發布了一套導航系統,具備完全自主產權。
這套導航系統并不是用來尋路的,而是用來做手術的,因為有些手術是真的難!還非常危險!
以神經外科的手術為例,手術部位主要在頭部,手術操作的對象為大腦。大腦作為人體最復雜精密的器官,任何微小的損傷,都可能造成永久的神經功能障礙。因此,神外醫生一直在追求實施更為精準、更加微創的手術。
但目前很多醫生進行神經外科手術,靠的是閱讀CT、MRI(核磁共振)的平面圖像,在自己腦海重建出病灶位置,憑經驗進行手術,風險較高。
就像電影里的武功大俠,尋得一張藏寶圖,藏寶圖上只有出口和入口,但內部機關重重,即使身法走位靈活,但風險依然很大。
而這套系統誕生,就是讓醫生實時看到各種“內部機關”,幫助實現精準手術。
首先,它可使用騰訊的影像處理技術和AI Lab的算法生成三維圖像,將病人的CT、MRI(核磁共振)等術前二維影像進行三維重建,實現可視化,一鍵便可生成個性化的3D“透明腦”。
然后,該系統借助深度相機,綜合深度學習和傳統視覺算法,將實體人腦和3D人腦,進行亞毫米級精度的1:1配準。就是將3D人腦的位置、大小和實體人腦達到1:1完全吻合。
通過光學定位、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等技術,系統能實時跟蹤手術器械;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多角度觀察病灶以及需要保護的腦組織、血管的位置。就像真正的“導航”一樣,路上(手術)的擁堵、障礙都能精準提前發現。
在國內,傳統的神經導航系統核心技術、組件依賴進口,動輒上百萬的費用很難讓這項技術真正惠及基層醫院;一些進口手術導航設備體積龐大,操作步驟繁雜,在急診和教學場景下很難真正用到。即使在全國三甲醫院,傳統手術導航的手術使用率也很低。
為解決這些問題,基于騰訊AI Lab的前沿算法能力和協和醫院的臨床經驗,騰訊自研發布了具有高精度、易操作、便攜、低成本等特性的手術導航系統。
以前需要專用的導航設備現在只需要一塊普通的平板即可替代,成本可以節省幾十倍。
騰訊表示,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開展了三十余臨床試驗。病例涉及腦出血、垂體腺瘤、膠質瘤等5種疾病,與顯微鏡、內鏡等器械配合應用,成功完成了各類手術。
未來,除了神經外科,這套導航系統也有希望在五官科、急診科應用。臨床+便攜+低價+易用+低門檻,這讓在更多基層醫院得到推廣成為了可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