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丹桂飄香,和風陣陣,芬芳滿園。豐收的時節,意味著辛勞一年的汗水結出果實,也兆喻著下一次嶄新成長的開端。孕育未來的種子,就
十月金秋,丹桂飄香,和風陣陣,芬芳滿園。
豐收的時節,意味著辛勞一年的汗水結出果實,也兆喻著下一次嶄新成長的開端。孕育未來的種子,就要在這個時節著手甄選;涵養新苗的土壤,就要從此刻開始準備。
駐足投資,放眼于長遠而恒久的未來,我們則重新回到資產管理與基金投資話題的原點:中國的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未來應如何走向?怎樣的投資能獲得穩定長久的收益?誰能在財富積累的旅程中抵達幸福的彼岸?
經濟的“時間窗口”徐徐而來
我們能夠看到,2018年迄今,在“穩中求進、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下,我國的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宏觀經濟方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之后,傳統產業的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企業盈利能力顯著提升,資產負債表得到較好修復,經濟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大幅下降,這也為去杠桿工作提供了較好的時間窗口。
“不再刻意追求經濟總量的高增長,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的一大變化。在GDP增速下行的趨勢下,作為以往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基建投資增速反而快速下行,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政府層面對經濟增速波動的容忍度正在提升。另一方面,通過調降增值稅稅率,進一步擴大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扣除受益范圍等措施,降低企業成本,鼓勵企業進行創新研發投資。
同時,今年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中美關系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短期而言,對我國出口商品加征關稅將會對出口造成一定沖擊,也給明年的經濟增長帶來一定的壓力。從更長遠和更深層次來看,中美關系可能邁入一個新的環境之中,在陌生的環境中,將會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需要我們持續觀察。
資產的“增長動能”正在集聚
由于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去杠桿持續推進,同時疊加外部環境的沖擊,今年的資本市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這其中既有對當前企業盈利增速下行的擔憂,也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規避。但從目前時點來看,我們認為市場已經處于底部區域,不需要再過度悲觀。
從經濟層面來看,雖然面臨短周期回落,但中長期角度仍有韌性。其一,制造業在前期盈利快速恢復的階段過后,資本開支逐步擴張的趨勢仍在延續,2018年以來制造業投資增速由去年底的4.8%穩步回升至8月的7.5%;其二,消費升級出現實質性躍升,投資的重要性下降,二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同比貢獻率由去年底的58.8%上升至78.5%;其三,在貿易摩擦的影響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出現一定的積極變化,以基建為代表的階段性穩增長舉措有望平滑經濟下行的壓力。
從估值層面來看,目前上證綜指、創業板指、中小板指等主要指數市盈率均處于歷史20%分位數以下,甚至已經接近歷史最低水平。同時企業盈利仍在持續增長,進一步大幅下行的空間有限。
從市場資金層面來看,機構投資者資金凈流入的空間依然較大,其市場話語權也有望持續提升,成為有力的“市場穩定器”。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落地,銀行理財、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等領域都將面臨主營業務的回歸,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主動管理機構在產品設計等方面具備天然優勢,有望獲得資金青睞,相對應的流入權益市場的資金規模有望擴大。
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在A股本身估值盈利已具備顯著投資價值的背景下,海外資金持續凈流入的趨勢有望延續。可以看到,截至2018年6月,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中國股票的規模已經達到了1.28萬億元,持倉規模已經與國內公募基金和保險機構達到類似量級。未來,海外資金和養老基金將成為A股增量資金的核心來源,其長期投資的屬性將使得A股估值匹配盈利的交易模式長期延續。
從投資角度而言,我們其實很難事先準確判斷市場的最低點,但通過對產業趨勢的前瞻判斷和對上市公司的深入研究,我們會發現很多產業仍處于持續上行的趨勢之中,很多公司未來的成長空間依然很大。我們將不斷發掘這樣的公司,并在市場下行的過程之中買入,相信在未來幾年內會獲取持續可觀的投資收益。
多年的從業經歷,也讓我深感到資產管理、基金投資是一條光榮的荊棘之路,唯有遠見卓識和腳踏實地,才能真正洞察腳下的荊棘,采擷沿途的美景。與廣大投資者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