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9月份的工資10月份發放 是否適用于個稅新政嗎?

        2018-10-06 14:06:16 來源: 中新經緯

        個稅新政實施之際,一個打著稅務總局權威發布名頭的解讀在網上廣為流傳,其第三個解答如下:問:9月份的工資10月份發放(10月1日后發放的工

        個稅新政實施之際,一個打著“稅務總局權威發布”名頭的解讀在網上廣為流傳,其第三個解答如下:

        問:9月份的工資10月份發放(10月1日后發放的工資),是否可以享受5000元的基本減除費用和新稅率?

        答:根據新個人所得稅法和《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2018年第四季度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和稅率適用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98號)規定,納稅人10月1日后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適用5000元基本減除費用和新的稅率表。納稅人9月份工資在10月份實際取得,可以享受5000元的基本減除費用和新稅率表。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工資薪金所得是按月計稅,如果10月份再發放第二次工資,需要與第一次工資所得合并計稅,不能再扣減一次5000元了。

        從“但需要提醒的是”這種語氣,一看就不是出自稅局官方部門的權威解讀,應該是社會人士之解說。但我認為這個解答不論出自哪里,都是對納稅人的誤導,理由有三:

        一是曲解稅法,迎合民眾心理。10月1日率先執行個稅新政部分優惠政策最早出自個稅修正案,個稅修正案對優惠時間和內容進行了準確的表述:本修正案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本修正案施行前,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本修正案第十六條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后計算繳納稅款,并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這就明確地界定了享受個稅5000元扣除的時間區間和對象是納稅人“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取得的“工資、薪酬所得”,即納稅人在這個時間區間內從事本職工作的勞動報酬,可以率先享受個稅新政的優惠政策,壓根就沒有提9月份工資的事,也跟9月份工資的發放、申報和納稅無關,只有隸屬于10月份的勞動報酬才能開始享受扣除5000元扣除,包括在節前提前發放的10月份工資、薪酬。

        這次個稅改革與2011年個稅改革的政策口徑也是一致的。2011年的個稅改革將免征額從2000元提高到3500元,并在當年9月1號執行,國家稅務總局2011年第46號公告就明確“(一)納稅人2011年9月1日(含)以后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適用稅法修改后的減除費用標準和稅率表(見附件一),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二)納稅人2011年9月1日前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無論稅款是否在2011年9月1日以后入庫,均應適用稅法修改前的減除費用標準和稅率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當年納稅人在9月份申報8月份工資并完稅時,執行的免征額是2000元,而非3500元。所以從稅法的一致性來看,這次稅改只有隸屬于10月份的工資、薪酬所得才能享受5000元的稅前扣除,隸屬9月份的工資、薪酬所得不能享受。

        二是脫離實際,不懂個稅申報。個稅優惠政策的實施,最后都要落在執行層面,即要過“個稅申報系統”這一關,個稅申報系統不打開優惠的“閥門”,優惠政策就過不去。所以解讀個稅新政如果不了解個稅申報系統,就容易產生“知其一不知其二”誤導。目前中國的個稅申報系統是依據單位發放工資的隸屬時間設定的,即在新舊政策的交界期,其前后工資所得肯定適用兩種待遇:當月發放當月工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大都采取這種發放方式,比如10月初(或提前到9月底)發放屬于10月份的工資,在個稅新政優惠范圍;當月發放上月工資——這是企業的慣例,比如10月份發放9月份的工資,就不在個稅新政的優惠范圍。鑒于工資的兩種發放方法和法規界定,稅款征收部門會預先在個稅申報系統根據工資所屬月份設定兩個免征額,即在10月份申報9月份工資的選擇欄設置3500元,在10月份申報當月工資的選擇欄設定5000元。所以,隸屬9月份的工資只能按3500元的免征額來申報并繳納個稅,若按10月份的工資申報,享受5000元的稅前扣除,在目前的稅法解讀中,那涉嫌造假,查到要承擔法律責任。

        三是只知稅收,不懂會計核算。工資作為企業的重要成本支出,是要先通過會計核算,計算出工資的發放數額和相應的個稅,才能進行個稅申報,即會計核算在前,個稅申報在后,會計人員更不會“沒事找事”地依據后邊的申報去改變前邊的會計核算。目前企業對工資的正常財稅處理程序是:月底進行工資的會計核算,次月發放工資(也有當月底核算后就發的)并進行個稅申報和繳納。企業9月份的工資一般都在9月底進行會計核算,在10月份法定的申報期內,通過個稅申報系統申報個稅并當即劃轉稅款。這種長年累月形成的工資核算模式,一般不會輕易改變,所以就不會出現“如果10月份再發放第二次工資,需要與第一次工資所得合并計稅”這種情況。道理很簡單,合并納稅適應的稅率會更高,也增加財會人員的工作量,企業的人力資源和財會部門都不可能去干這種“費力多交稅”的事,何況弄錯了還要擔責。如果不了解工資核算的這個固有模式,單一從“合并計稅”的角度去舉例說明問題,是十分書生化的,這也是我們在會計教育領域大力推廣“財稅一體化”教學、改變“盲人摸象”現狀的主要原因。

        只知稅收理論不知稅收實踐,只懂稅收法規不懂會計核算,只顧為納稅人減負不顧稅法剛性,種種脫節現象,致使迷惑納稅人的“扣除言論”在網絡流傳;這也說明我們在稅收政策的制定、解讀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建議有三:

        一是稅收政策的制定除了規范外,還要清晰,下位法要跟上位法表述一致。比如提交全國人大的個稅修訂案中,對10月至12月的“工資、薪酬所得”率先實行個稅新政優惠,實施的時間和對象表述得十分清晰,但在財稅〔2018〕98號)文件里“10月至12月的工資、薪酬所得”,就變成了納稅人10月1日后“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這意思就模糊了,后來各地稅務局“致納稅人的一封信”都采用“實際取得”來表述,沒有把話說到位,納稅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就很容易把“實際取得”理解為“實際領到”的工資。如果在發布的文件上加上一句“9月份工資在10月份發放只能扣3500元”,這比任何咬文嚼字的表述都一目了然。

        二是稅收政策的權威解讀要及時、達意。稅收新政發布,最權威的解讀自然是稅務機關來完成。但縱觀這次個稅改革,稅務機關的權威解讀略顯滯后(倒是媒體解讀在先,一些地方稅局的解讀還跟著媒體說),即便解讀也總給人“淺嘗輒止”的感覺,多回旋在98號文的“實際取得”字面上,對民眾最關心的“9月份工資在10月份發放能否扣除5000元”缺乏正面回答,或是照本宣科,或是扯上申報期、稅款所屬時期等等復雜理論概念,讓納稅人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納稅人不明白,就給社會上一些具有傾向性或盈利性的群體提供了“以訛傳訛”的空間,比如將“實際取得”解釋成“實際到手工資”,“9月份的工資在10月份發放可以扣除5000元”,諸如此類,完全曲解了稅法條款的真實意圖,由此造成的輿情會對稅法建設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是要依據國情,依法治稅。在中央降稅減負大背景下,個稅新政快速出臺,并盡快讓納稅人享受改革紅利,是個稅法規進步的表現。但所有的稅收優惠,都必須建立在法定的基礎上,“9月份工資在10月份發放不能扣除5000元”,正是依法行事的表現;任何感情用事的“放水”行為,都是對稅收法規的不敬,更不利于中國的法制建設

        關鍵詞: 工資

        精選 導讀

        募資55億港元萬物云啟動招股 預計9月29日登陸港交所主板

        萬科9月19日早間公告,萬物云當日啟動招股,預計發行價介乎每股47 1港元至52 7港元,預計9月29日登陸港交所主板。按發行1 167億股計算,萬

        發布時間: 2022-09-20 10:39
        管理   2022-09-20

        公募基金二季度持股情況曝光 隱形重倉股多為高端制造業

        隨著半年報披露收官,公募基金二季度持股情況曝光。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全市場基金總數為9794只,資產凈值為269454 75億元,同比上

        發布時間: 2022-09-02 10:45
        資訊   2022-09-02

        又有上市公司宣布變賣房產 上市公司粉飾財報動作不斷

        再有上市公司宣布變賣房產。四川長虹25日稱,擬以1 66億元的轉讓底價掛牌出售31套房產。今年以來,A股公司出售房產不斷。根據記者不完全統

        發布時間: 2022-08-26 09:44
        資訊   2022-08-26

        16天12連板大港股份回復深交所關注函 股份繼續沖高

        回復交易所關注函后,大港股份繼續沖高。8月11日大港股份高開,隨后震蕩走高,接近收盤時觸及漲停,報20 2元 股。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21日

        發布時間: 2022-08-12 09:56
        資訊   2022-08-12

        萬家基金再添第二大股東 中泰證券擬受讓11%基金股權

        7月13日,中泰證券發布公告,擬受讓齊河眾鑫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齊河眾鑫)所持有的萬家基金11%的股權,交易雙方共同確定本次交易的標的資

        發布時間: 2022-07-14 09:39
        管理   2022-07-14

        央行連續7日每天30億元逆回購 對債市影響如何?

        央行12日再次開展了30億元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2 10%。這已是央行連續7日每天僅進行30億元的逆回購縮量投放,創下去年1月以來的最低操作規

        發布時間: 2022-07-13 09:38
        資訊   2022-07-13

        美元指數創近20年新高 黃金期貨創出逾9個月新低

        由于對美聯儲激進加息的擔憂,美元指數11日大漲近1%創出近20年新高。受此影響,歐美股市、大宗商品均走弱,而黃金期貨創出逾9個月新低。美

        發布時間: 2022-07-13 09:36
        資訊   2022-07-13

        美股三大股指全線下跌 納斯達克跌幅創下記錄以來最大跌幅

        今年上半年,美股持續回落。數據顯示,道瓊斯指數上半年下跌15 3%,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29 5%,標普500指數下跌20 6%。其中,納斯達克連續

        發布時間: 2022-07-04 09:51
        推薦   2022-07-04

        融資客熱情回升 兩市融資余額月內增加超344億元

        近期A股走強,滬指6月以來上漲4%,融資客熱情明顯回升。數據顯示,截至6月16日,兩市融資余額1 479萬億元,月內增加344 67億元,最近一個半

        發布時間: 2022-06-20 09:41
        資訊   2022-06-20

        4個交易日凈買入超百億元 北向資金持續流入A股市場

        北向資金凈流入態勢延續。繼6月15日凈買入133 59億元后,北向資金6月16日凈買入44 52億元。自5月27日至今,除6月13日以外,北向資金累計凈

        發布時間: 2022-06-17 09:37
        推薦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