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蕉農在中資香蕉園工作。本報駐泰國特約記者 陸子野 ● 胡建坤在泰國北部的清萊府和帕堯府,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來到當地投資香蕉種植業,這
泰國蕉農在中資香蕉園工作。
本報駐泰國特約記者 陸子野 ● 胡建坤
在泰國北部的清萊府和帕堯府,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來到當地投資香蕉種植業,這些泰國產香蕉最終的“歸宿”是龐大的中國市場。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消耗香蕉600萬噸左右,其中進口香蕉接近100萬噸。日益龐大的進口量讓中國投資者在泰國看到了商機,持續增長的中企投資也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以及伴隨而來爭議。
中國需求帶來“香蕉經濟”
從2016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與泰國北部的香蕉種植園開展合作,從當地進口香蕉回中國。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泰國人當起了中企和當地果農的代理人,以合同承包或者征地開園的形式,在當地大量種植香蕉。中國資本的進入為當地農民、果農帶來就業機會,巨大的中國市場也給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由于泰國法律不允許外國人直接在泰國運營公司,因此做外國企業在當地的“代理人”顯得非常吃香。泰國土地私有制,因此中國企業大規模開發種植園并不容易,往往需要一家一戶地去商談租地價格。有的泰國代理人更傾向于采取合同承包制,將香蕉幼苗賣給農民,指導農民種出符合中國市場要求的香蕉,等到收獲的季節再去收購。
泰國《民族報》本周的一篇報道曾披露,家住清萊府的普拉薩德就是這樣一名代理人。普拉薩德兩年前就觀察到中國市場對于香蕉的巨大需求,于是回到家鄉開展香蕉種植業,起初開辦種植園雇傭當地勞工,后來改為以合同承包的形式與當地農民合作。現在他的香蕉不僅銷往中國,還開辟了越南和中東市場。“我大約每8個月向中國、越南和中東發送共計100噸香蕉,大約可以獲得500萬泰銖(約合100萬人民幣)的毛利潤。”普拉薩德說。為香蕉來到泰北的中國資本越來越多,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無論是新興的“代理人”,還是種植園內的勞工,抑或是變身蕉農的農民,都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好處。
泰國占盡天時地利
對于巨大的中國香蕉進口市場來說,泰國最初并不是首選。2011年前,中國有80%的進口香蕉來自菲律賓。2012年中菲關系一度緊張,中國對菲律賓香蕉進口直到2016年才恢復。這改變了中國香蕉的進口格局,老撾、泰國、越南等距離中國更近的中南半島國家成為中國香蕉市場“新寵”。
泰國農業發達,基礎設施完善,十分適合香蕉的種植。2018年4月,馬云來到泰國,促成中國電商平臺與泰國水果的“聯姻”。有了中國市場需求的保證,泰國蕉農放心大膽地擴大種植,泰國出口到中國的香蕉數量也繼續增加。目前中國是泰國香蕉最大買家之一。泰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7年,泰國香蕉出口持續增長,僅去年一年,泰國香蕉出口額就達3.5億美元。
用農藥、工資高引發爭議
盡管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工作崗位,中資投入的香蕉種植在泰國還是引起了一些爭議和摩擦。
據泰國媒體報道,清萊府農民和非政府組織一直以來都對中資香蕉種植園的農藥使用心存擔憂,他們認為農藥的使用損壞了土地,也污染了當地的水資源。香蕉種植園與當地農民之間也出現了水資源搶奪的問題。由于香蕉的種植需要大量水利灌溉,一度導致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告急,農田灌溉也成了問題。
此外,香蕉種植園內的勞工每日報酬達到300泰銖(約合60元人民幣),高于當地勞動力平均水平,非政府組織認為這干擾了當地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平衡。而部分種植園缺乏適當的醫療福利制度、對于果農香蕉的檢查過嚴等問題,也都讓當地人不太能接受。
在中國投資者和當地政府的努力下,不少問題已經得到妥善的處理。在水資源問題上,經過協商后,香蕉種植園內開打井水以替代河水灌溉,不少種植園逐漸減少或者停止農藥的使用。隨著雙方溝通和理解的加深,中國企業與當地的矛盾正在逐漸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