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網劇市場不缺用戶也不缺資金,缺的是創作人才,真心創作不帶投機心理的人才火爆的網劇市場不缺用戶也不缺資金,缺的是創作人才,真心創作不帶投機心理的人才葛怡婷【我們好像回到了以前那樣的創作模式。所有人都是為
葛怡婷
【“我們好像回到了以前那樣的創作模式。所有人都是為戲服務,你演,我導,他拍,咱們都是一塊干活的,沒有二心。”】
去年一年,國產現象級網劇集中爆發,兩部罪案劇《白夜追兇》和《無證之罪》實實在在火了一把。觀眾進入眼花繚亂的觀劇時代。艾瑞集團近期發布的《2017年中國網絡自制劇內容行業研究報告》認為,網劇在造星力、傳播度方面有望反超電視媒介。而細數下來,《河神》的背后站著出品《尋龍訣》的功夫影業,《無證之罪》的監制是資深電影人韓三平,網劇已經吸引了資本體量和影響力更為巨大的電影圈的關注和參與。
2014年是網絡自制劇元年,2015年是開啟網劇付費元年,2017年則被稱為超級大劇元年。網劇的里程碑式節點幾乎是零間隔。愛奇藝副總裁,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覺得,互聯網屬性造就了網劇的迅速迭代:“以前,往往十幾年才能看到一個時代的更迭,但是網劇市場一年、半年都是一個時代的更迭。在互聯網時代,大量年輕人收看內容,參與創作,用戶以及市場需求都在飛速成長。藝術創作者以及內容提供者的成長也相應地非常迅速。”
曾經資金窘迫的領域出現了一群希望創作好作品的內容提供者。《白夜追兇》的導演王偉坦言:“我們好像回到了以前那樣的創作模式。所有人都是為戲服務,你演,我導,他拍,咱們都是一塊干活的,沒有二心。”
新人抓住了機會
回望2014年的網劇生態,戴瑩感嘆,那時候既“沒錢”也“沒人”。“單集成本和總成本非常有限,這樣的前提下,吸引好的內容創作者參與進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那會兒我們四處尋找好團隊,一個個溝通,問他們愿不愿意做網劇,嘗試一下。”
這樣的環境給年輕人提供了機會。“那時候做原創很不容易,不像現在有這么多先進電子設備,特別艱難。”王偉記得,早年五百(《白夜追兇》監制)自己買了一臺小型的高清攝像機,自己做搖臂,做軌道,拍的東西很專業,這群發燒友組成了一個團隊。“當時的80后,其實也就等于現在的90后,那就是一幫小孩。”就像一個烏托邦一樣,王偉覺得自己找到了組織:“他們很執著,也很單純。”
“最開始一集可能只有三萬、五萬,最基本的東西都保證不了。”王偉說,“我們拍網劇的,大部分都是不用腕兒,盡量把錢都花在創作上,久而久之養成了這種習慣。”王偉覺得,網劇打下的基礎就是以制作為本,如今才有能力和電視劇比拼。他告訴第一財經,相較而言,盈利模式導致了傳統影視劇更注重演員。“如果是傳統電視劇,《白夜追兇》就不大可能起用潘粵明擔當男主角,網劇就不一樣。”王偉說,他們此前的合作基本上是平臺定制:“平臺會問你,這個項目你想花多少錢。然后報價,錢給你了,這時候選什么演員,人家也都給你這么多錢。所以你就只要選會演戲的就可以,能把片子呈現出最好的狀態就可以,不一定非得多知名。”傳統影視劇領域,演員從十八線熬到一線,年紀也大了:“你看最近的新人都是從網劇出來的。”
從早期的段子劇,到后來的情景喜劇、單元劇,網劇的影響力慢慢擴大,作為傳統電視劇內容的補充,2014年戴瑩參與的兩部網劇《靈魂擺渡》和《廢柴兄弟》在網上得到令人驚訝的反饋,班底全都是新人。“《靈魂擺渡》上線6個億(流量),作為純網劇這是難以想象的,爆炸式的,《廢柴兄弟》上線以后也是5個多億的流量。這兩部劇增強了我們對自制劇內容的信心,才有了2015年的《心理罪》和《盜墓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