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款項落實不力,貧困戶難以識別,貧困人口創收難、易返貧……一直是扶貧工作面臨的難題。而區塊鏈技術,有望解決這些難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
扶貧款項落實不力,貧困戶難以識別,貧困人口創收難、易返貧……一直是扶貧工作面臨的難題。而區塊鏈技術,有望解決這些難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區塊鏈+扶貧”“精準扶貧”等詞匯,被高頻提及。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就有許多國內從業者,開始將區塊鏈運用于扶貧領域。
區塊鏈如何助力扶貧工作?它能解決哪些問題?又需要人們為此付出哪些努力?
01 落地農業
從農村到城市,從政府、企業到公益組織,如何有效地開展扶貧工作,一直是一個重大難題。
其中,扶貧款項落實不力,是扶貧工作的頭號難題。
裁判文書檢索平臺OpenLaw顯示,自2004年起,國內與扶貧相關的公開裁判文書,總計為35869份。貪污賄賂、侵犯財產、瀆職,成為了排名前三的案由。
在涉案案由分類中,貪污犯罪的判決書占比最多,高達7317份,占總數的20%。另據國家審計署統計,僅2017年,中央撥發的1400億扶貧款中,就有70億被貪污截留。
而站在扶貧機構角度,貧困戶識別不準確、資金被冒領等現象,也讓扶貧工作充滿難點。
除此之外,貧困地區往往存在信息閉塞、生產技術落后、產品銷路匱乏、難以獲得金融貸款等情況,形成惡性循環。
而區塊鏈技術,有望解決諸多扶貧難題。
在今年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都呼吁,將區塊鏈技術運用于扶貧工作。“區塊鏈+扶貧”成為了兩會熱詞。
何為“區塊鏈+扶貧”?
這一模式利用了區塊鏈點對點、分布式存儲的特性,將扶貧信息記錄在區塊鏈上,或利用區塊鏈實現扶貧款項的流轉,以實現公開透明、可追溯與不可篡改。
事實上,區塊鏈扶貧并非新概念。早在2017年5月,宜信公司旗下的宜農貸,就推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公益助農平臺——“公益三生石”,以助力貧困農戶借貸。
據悉,該平臺連接了兩類群體,其中一類為出借資金的愛心人士,一類則為有借款需求的農戶。而這些資金的每一筆流向,都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
“出借多少,什么時候出借,這筆錢幫助了誰,整個流程都一目了然。” 宜農貸相關負責人告訴一本區塊鏈記者。
官方資料顯示,該項目落地至今,已積累了4323名借款農戶,平臺出借人次達到了32375次,助農總資金為8300萬元。
同樣是在2017年,另一家金融科技企業眾安科技,針對貧困農戶常面臨的農產品滯銷、價格低等問題,推出了“步步雞”農業扶貧項目。
眾安科技官方資料顯示,“步步雞”結合了“區塊鏈、物聯網和防偽技術”,消費者可實時查看散養土雞的地理位置與計步信息,以核實其身份。
“這個項目的核心,是將‘步步雞’從養殖、出欄到屠宰、銷售的全流程信息上鏈保存。”該項目負責人邵勇告訴一本區塊鏈記者,“我們會與各地扶貧辦合作,共建養殖場,讓貧困農民參與,獲取收益。”
從入欄開始,每只“步步雞”都會被綁上“雞牌”。雞牌具有唯一的ID,表面有二維碼,內置RFID芯片,以實現雞只的識別、信息記錄等。
戴著“雞牌”的“步步雞”
“步步雞”從出欄、屠宰到冷藏、包裝、運輸等在內的每個環節,均會保留雞牌,直到消費者將其買走。雞牌一經拆下就會損壞,無法回收利用。
邵勇表示,到目前為止,全國各地的“步步雞”養殖場約有400家,幫助的農民已超過千人。
02 互信難題
在助力農業生產之外,區塊鏈技術還可以被直接運用于扶貧款發放。
2017年5月,國內首個由政府支持的“區塊鏈精準扶貧”項目,在貴州省貴陽市的紅云社區落地。
為該項目提供技術支持的網錄科技扶貧項目負責人Bryan表示,他們建立了“助困工作區塊鏈數據存證系統”,以便精準發放扶貧款。
助困工作區塊鏈數據存證系統架構
這一系統,可以將貧困戶身份信息、扶貧助殘服務信息以及扶貧款流向信息,記錄在區塊鏈上,以解決扶貧機構與扶貧對象之間的互信問題。
在Bryan看來,互信問題,正是紅云社區以往扶貧工作中的最大難點。
對于困難群眾而言,他們希望拿到手中的扶貧資金不打折扣。對于扶貧機構而言,最頭疼的,是如何準確識別困難群眾,不讓扶貧款被重復申領、冒領。
在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年代,上述亂象很難杜絕。
“當年,困難群眾的個人信息,被分散存儲在不同的中心化服務器上。而資金的發放信息,又存儲在另一個中心化服務器上。”Bryan說。
因為信息沒有打通,有的人可能會領到兩份助困金,而有的人卻一份都領不到。
Bryan表示,現在,在“助困工作區塊鏈數據存證系統”中,困難群眾的個人、家庭信息及資金發放信息已經全部打通,并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
這套系統還具備扶貧信息自動審核與篡改預警的功能。
群眾提出救助申請時,該系統會根據居委會人員錄入的信息,自動審核其資質。符合條件的,通過;反之,則駁回。
而在信息被修改時,系統會自動對每個節點進行預警。直到社區人員認定這是合法修改,預警才會消失。
“這樣既可以保證扶貧款發放全流程的公開、透明,也可以解決貧困戶識別不準確的問題。”Bryan說。
此外,通過姓名、居委會、救助申請時間等關鍵詞,工作人員還可以便捷地在系統內查找相關數據。
不過,出于隱私保護的考慮,數據查詢僅限于政府內網。
03 難點與未來
盡管區塊鏈扶貧項目相繼落地,但在許多從業者看來,區塊鏈扶貧仍處于早期階段。
“區塊鏈扶貧小范圍落地容易,但大規模商業化運作仍十分困難。”Bryan表示。
在他看來,扶貧本身是一種公益行為,與許多商業模式的目的背道而馳。區塊鏈扶貧若想推廣普及,必須依靠政府或大企業的積極推動。
制約區塊鏈扶貧落地的,有幾大因素,其中一個就是軟硬件水平。
扶貧信息上鏈依靠物聯網等設備采集,成本較高。區塊鏈扶貧平臺,也對操作人員的計算機水平有要求。
而在最關鍵的信息上鏈環節,更是存在著種種挑戰。
“扶貧項目信息往往很零散,整合時存在一定技術難度,還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Bryan說。
這在“步步雞”項目上得到了印證。
“‘步步雞’通過物聯網設備‘雞牌’收集信息。‘雞牌’無法回收,硬件成本很高,導致雞只的售價居高不下。”邵勇說。
宜農貸相關負責人也對此深有同感。“在扶貧貸款領域,記錄‘借款’信息容易,但記錄‘回款’信息卻很難。”他說。
這是因為,宜農貸會與公益性小額信貸組織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完成借款發放與回款收取。但一些幫扶地區信息化水平有限,回款收取往往發生在線下,數據收集存在難度。
“將全部回款信息上鏈,技術難度很大,”該負責人表示,“我們還在探索中。”
無論如何,區塊鏈技術在扶貧等領域的逐漸推進,正在為這一行業正名。
“很多人對區塊鏈的認知還停留在炒幣方面。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公益事業,或會讓他們的看法改觀。”Bryan說。
“區塊鏈+扶貧”模式尚未完全成熟。
整合信息成本高、技術不成熟、跨部門協作難度大……種種難點,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但區塊鏈助力下的“精準扶貧”,效果已日益彰顯。
它必然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文 | 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