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互聯網 >

        資本公司常有加密貨幣的風險 比特幣大贏家是投資者和銀行家

        2019-03-21 08:33:55 來源: 區塊鏈大本營

        十年之后,再來看看比特幣的誕生和其走過的路,堪稱跌宕起伏,對于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理解也會有全新的理解。本文從比特幣的最初理念為

        十年之后,再來看看比特幣的誕生和其走過的路,堪稱跌宕起伏,對于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理解也會有全新的理解。

        本文從比特幣的最初理念為出發,詳細梳理這十年來比特幣在傳統金融和監管的夾縫中的生存歷程,也通過這段歷史,激發對其未來的思考。

        在比特幣白皮書發布僅僅幾個月后,比特幣區塊鏈的第一批代碼就于 2009 年 1 月 3 日誕生了,這樣算的話今年的 1 月 3 日正好是它的十歲生日。這些代碼稱為「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其創造者正是大名鼎鼎的中本聰。

        比特幣之傷 , 十年后名氣大漲卻是場敗仗

        后比特幣時代最大的贏家可能正是機構投資者和銀行家

        創世區塊

        2009 年 1 月 12 日,中本聰向比特幣最早的參與人員 Hal Finney 發送了 10 個比特幣,自此一種新的反主流金融文化誕生了。當時,比特幣的價值可以忽略不計?;旧?,用戶只是將比特幣用來獎勵論壇上精彩的評論。

        比特幣之傷 , 十年后名氣大漲卻是場敗仗

        最早持有比特幣的人 Hal Finney

        第一筆「真實的」交易發生在 2010 年 5 月 22 日,Laszlo Hanyecz 用 1 萬個比特幣購買了兩個披薩(當時 1 萬個比特幣大約值 30 美元,按照現在的價格值 3800 萬美元,但愿那個史上最貴的披薩吃起來不錯)。

        自誕生以來的大部分時間內,比特幣主要在三個相互重疊的小社區間流通:比特幣早期投資者和信徒、區塊鏈技術狂熱愛好者、想要賺錢的投機者。最近有出現了一個新的社區:金融業守舊派人士。

        比特幣原本是帶有哲學意味的貨幣,而不是中央銀行。比特幣融合了編程和中本聰的白皮書,這兩者本身就是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懷疑。但是后來中本聰消失了。隨著比特幣這種數字貨幣的起飛,原本在去信任的前提下工作的系統卻出現了信任問題。隨著價格的暴漲,比特幣反而成了傳統金融系統的另一個投資工具,而后者正是它所要推翻和取代的。

        十年之后,比特幣已經成為了這個系統的一部分。 誕生于危機之中

        如果十年前有人問我,我一定想象不到金融業竟然會出現反文化。2008 年,銀行業危機正處于高潮,一批無政府主義者、自由論者以及對現實不滿的技術信徒創造了一股反文化(當時還出現了另外幾種數字貨幣,但是都沒有成功)。

        2008 年 8 月,某人注冊了 bitcoin.org 這個域名。同年的萬圣節前夕,一份描述一個不依賴信任進行電子交易的去中心化系統的白皮書進入大家的視線。中本聰的白皮書開頭是這樣寫的:

        本文提出了一種完全通過點對點技術實現的電子現金系統,它使得在線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并支付給另外一方,中間不需要通過任何的金融機構。

        從這句話中你可以看出銀行業危機對比特幣設計理念的影響:首先,它明確表示了對金融機構的不信任。金融危機期間發生的背信行為不計其數,但是一家名為 Reserve Primary Fund 貨幣市場基金干的事才真正可怕:它跌破了面值。也就是說,如果你投資 1 美元,你只能收回 97 美分。因為這家市場基金投資了當時剛破產的金融公司雷曼兄弟。

        在某種意義上,貨幣并不是「真實的」

        在當時,貨幣市場基金被認為是和銀行存款賬戶一樣安全。根據《今日美國》的報道,截至 2008 年 9 月共有 3 萬億美元投向了貨幣市場基金。但是,讓投資者驚訝和失望的是,貨幣市場基金并不像銀行存款賬戶那樣安全,而這正是它們回報率高的原因。(隨后針對貨幣市場基金的法規作出了修改:貨幣市場基金需維持一個流動資產凈值,取代原來的份額凈值固定在 1 美元)

        雷曼公司的破產像傳染病一樣傳染到了更廣的金融市場,這讓人們看清了銀行之間的聯系是多么的緊密。應對金融危及有這么幾種方法:加強金融監管,調整金融系統,然后就只能希望系統運行得更穩定些。另一種應對方法是,創造一個沒有這些風險的新系統。突然之間,很多人開始認真看待比特幣了。

        比特幣凸顯了貨幣在本質上的奇特性。在某種意義上,貨幣與物體不一樣,貨幣不是「真實的」,而一棵樹就是真的一棵樹。貨幣是人類為了便于商品交換而發明的一種價值載體。

        但是正所謂人為錢死鳥為食亡,錢就像是《彼得潘》中的小仙子 TinkerBell:如果很多人都相信,它就是真的。

        2009 年,主流金融系統出現災難性的崩潰后,很多人都在尋找替代的系統。大多數人都知道,銀行業的核心是貨幣。當沒有銀行家參與時,貨幣會變成什么樣?在所有基于因特網的加密貨幣中,比特幣脫穎而出,成為最可能取代現有金融系統以緩解社會共同焦慮的解決方案。

        地下世界

        比特幣的結構體現了它的設計理念。點對點貨幣網絡的概念起源于舊式硅谷的破裂。給銀行或西聯國際匯款公司等第三方機構轉錢不需要支付費用。但是比特幣的早期設計理念比這更激進,如果說國家是暴利機器,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法定貨幣(例如美元)是一種強迫的國家壟斷。比特幣的使命是作為一種基于貨幣的方式仇恨政府,推翻這種壟斷。

        甚至連「挖礦」這個術語也傳遞出了這種理念:很多投資者將比特幣視為一種像黃金一樣的通貨(金本位)。但是比特幣也有局限性:在當前的協議下,全世界只能有 2100 萬個比特幣,超過 1700 萬個比特幣早已被挖走。剩下的比特幣會按照可預測的挖掘速率放出,隨著越來越多供給的出現,這個速率已經有所放慢。任何中央銀行或銀行行長都無法加快這個系統的運行速度,也無法刺激通貨膨脹,以滿足他們的政治企圖。

        「絲綢之路」的關閉終結了比特幣初期階段

        避開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國家)的另一種關鍵技術是分布式賬本。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區塊鏈」的公共部分——記錄所有歷史交易的賬本。至少在理論上,不需要銀行金融機構來確保交易的可靠性。如果用戶可以讓自己的電子錢包保持匿名的狀態,那么就不需要知道他是誰了。

        過去的十年讓我們明白了,如果從金融系統中去除信任這個元素,那么別的地方就會出現信任問題,這正是反文化形成的原因。為了讓你投資的比特幣值錢,你必須讓別人相信比特幣很值錢。于是,比特幣社區在 IRC 和 Reddit 等論壇上如雨后春筍般擴大了起來。

        早期最主要的比特幣社區是暗網市場——絲綢之路(Silk Road),創始人是 Dread Pirate Roberts,后來有消息稱其真名是 Ross

        Ulbricht。

        比特幣之傷 , 十年后名氣大漲卻是場敗仗

        絲綢之路基本上是自由至上,其理念是任何東西無論是否違法都能用來交易。交易的商品大部分是大麻、假身份證以及苯二氮卓類藥物等處方藥,比特幣給這些交易帶來了便利。當美國政府 2013 年查獲絲綢之路時,被沒收的贓物中就包含屬于 Ross Ulbricht 的 144336 個比特幣。

        絲綢之路的關閉標志著比特幣初期階段的結束。這時人們才意識到,從金融系統中移除金融機構不但不能保證一個更加可靠的環境,而且還意味著無法獲得國家的保護。進而,當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商「門頭溝」(Mt.Gox)申請破產時,比特幣存在信任問題已成定局。

        Mt.Gox (全名:「Magic: The Gathering Online eXchange」)一開始并不是比特幣交易平臺,直到 2010 年它才成立了一個比特幣交易所。Mt.Gox 的用戶可以使用銀行轉賬的方式買賣比特幣。2011 年,Mt. Gox 的創始人 Jed McCaleb 將 Mt. Gox 賣給了 Mark Karpelès。Mt. Gox 的早期階段表明在線貨幣意味著新風險,比如黑客攻擊、運轉中斷、與政府的沖突等。

        Mt. Gox 收到檢方傳票

        2014 年,Mt. Gox 在客戶投訴無法取出比特幣后申請破產。當時 Mt.Gox 的失敗可能是災難性的,據估計在截至 2014 年 2 月前發生的所有比特幣交易中,Mt. Gox 對其中的 70% 負有責任。比特幣的承諾是用戶的錢不會被破產的銀行所劫持,但是不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

        Mt. Gox 等交易所基本上充當的是比特幣版本的通貨交易所,它們簡化了比特幣交易的過程。這些交易所允許用戶設定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的匯率,用法定貨幣(國家發行的貨幣,如美元)換取加密貨幣,買賣加密貨幣。

        這些交易所讓平頭百姓能輕松地上手比特幣,但是他們也買進了新的安全風險。黑客知道如何非法入侵交易所,那么一個漏洞就可以導致數千萬美元的損失。

        傳統的銀行和交易所也會受到黑客攻擊,但是他們花重金加強自己的安保系統。但是,比特幣交易所沒有現成的資金、時間甚至技術能力加強安保系統,快速地低于潛在襲擊者。

        打造更智能的加密貨幣

        即使在 Mt. Gox 崩潰和絲綢之路被查獲時,比特幣仍然一路高歌猛進,進入主流社會。據 Cointelegraph 報道,2014 年年底微軟開始接受比特幣支付。2015 年,比特幣出現在《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中。在這期間,其他基于區塊鏈的加密貨幣也開始出現,其中最重要的是 2014 年發布的以太坊,其 ICO 時共籌集了 1800 萬美元。

        后比特幣時代最大的贏家可能正是機構投資者和銀行家

        以太坊的出現標志著比特幣社區的另一個重大轉折點:關注點從比特幣本身轉移到了區塊鏈技術上。以太坊利用區塊鏈,讓用戶可以編寫應用并從作品中獲利,「智能合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應用。

        智能合約的原理很簡單:假設雙方同意,如果我給你寫一篇關于比特幣歷史的文章,你會在我今年生日當天給我 10 美元。我們可以制定一份有法律效力的合約,這份合約需要包含律師、公證人等。我們也可以通過以太坊來制定合約,你先交出價值 10 美元的智能貨幣給第三方保管,當合約的條款得到履行后,我就會收到這些貨幣。如果我沒有履行合約的條款,這些貨幣就會返還給你。

        比特幣和真正信仰者的社區漸行漸遠

        雖然以太坊是所有公司中最值得注意的,但是很多其他公司也進行了 ICO,包括:NXT Neo、Spectrecoin、Stratis 和 EOS,這些公司的 ICO 通常和特定的業務與產品相綁定。隨著各國政府意識到可以向新的數字加密貨幣征稅,而且這些貨幣還可能成為可以監管的投資工具,區塊鏈技術宇宙(這個術語是我自造的)開始成型。

        2017 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宣布在某些情況下,數字貨幣的融資應被視作為證券,隨后一連串詐騙性質的數字貨幣項目因違反證券法受到了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起訴。

        你可以將這看作為使加密貨幣合法化的一種可能方法(連政府也選擇將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投資工具進行監管!),也可以看作是對中本聰創造比特幣時所做出的無政府參與承諾的違背。不過,比特幣已經和其真正信仰者的社區漸行漸遠。

        2017 年,比特幣的價格暴漲了 1000%,這就解釋了以賺錢為職業的人對比特幣產生如此強烈興趣的原因(后來一位德州大學金融學教授指出,一半的價格上漲歸咎于市場操控行為)。2017 年 12 月 17 日,比特幣的價格達到了創紀錄的 20,000 美元。美國禁毒局的一位專員告訴彭博社,與絲綢之路時期比特幣交易由黑市霸占不同,如今大部分比特幣交易都是由投機者完成的,但是與比特幣相關的犯罪卻大幅躥升。

        對這些投機者而言,2018 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比特幣的價格在 2017 年從最高點下跌了 80%。隨著價格的暴跌,大多數人對比特幣的興趣也消減了,但是金融業從業人員并沒有,因為不管資產升值還是貶值,他們都可以賺到錢。

        截至本文發出前,交易加密貨幣(準確來說比特幣)的風險通常是資本公司(例如: Draper Fisher Jurvetson 的 Tim Draper 和 Andreessen Horowitz 的 Marc Andreessen 等煽動購買者)、對沖基金、神秘的比特幣「巨頭」以及喬治索羅斯等主流投資者。據報道,高盛集團也曾考慮過進入加密貨幣領域。

        即將成立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可以讓投資者像交易股票一樣交易加密貨幣,將數字貨幣緊緊和金融系統綁定起來,而這個系統正是數字貨幣所要取代的。

        比特幣出乎意料的爆紅讓金融社區外的群體付出了代價。挖礦的人越來越多,科學家們使用的高性能芯片價格翻一倍,這讓天文學家等科學家捉襟見肘,無法進行研究工作。比特幣挖掘還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產生了大量的排放,這讓氣候學鷹派人士很緊張。

        很多人曾嘗試找出中本聰的真正身份,但是都失敗了。雖然出現過幾位冒充者,但是他們都沒有給出決定性的證據:交易中本聰的比特幣。

        諷刺的是,銀行系統的信任危機似乎已經遠去,但是新比特幣時代最大的贏家可能正是系統所要避開的那些人:機構投資者和銀行家。(白澤明)

        關鍵詞: 加密貨幣 資本公司 比特幣

        精選 導讀

        募資55億港元萬物云啟動招股 預計9月29日登陸港交所主板

        萬科9月19日早間公告,萬物云當日啟動招股,預計發行價介乎每股47 1港元至52 7港元,預計9月29日登陸港交所主板。按發行1 167億股計算,萬

        發布時間: 2022-09-20 10:39
        管理   2022-09-20

        公募基金二季度持股情況曝光 隱形重倉股多為高端制造業

        隨著半年報披露收官,公募基金二季度持股情況曝光。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全市場基金總數為9794只,資產凈值為269454 75億元,同比上

        發布時間: 2022-09-02 10:45
        資訊   2022-09-02

        又有上市公司宣布變賣房產 上市公司粉飾財報動作不斷

        再有上市公司宣布變賣房產。四川長虹25日稱,擬以1 66億元的轉讓底價掛牌出售31套房產。今年以來,A股公司出售房產不斷。根據記者不完全統

        發布時間: 2022-08-26 09:44
        資訊   2022-08-26

        16天12連板大港股份回復深交所關注函 股份繼續沖高

        回復交易所關注函后,大港股份繼續沖高。8月11日大港股份高開,隨后震蕩走高,接近收盤時觸及漲停,報20 2元 股。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21日

        發布時間: 2022-08-12 09:56
        資訊   2022-08-12

        萬家基金再添第二大股東 中泰證券擬受讓11%基金股權

        7月13日,中泰證券發布公告,擬受讓齊河眾鑫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齊河眾鑫)所持有的萬家基金11%的股權,交易雙方共同確定本次交易的標的資

        發布時間: 2022-07-14 09:39
        管理   2022-07-14

        央行連續7日每天30億元逆回購 對債市影響如何?

        央行12日再次開展了30億元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2 10%。這已是央行連續7日每天僅進行30億元的逆回購縮量投放,創下去年1月以來的最低操作規

        發布時間: 2022-07-13 09:38
        資訊   2022-07-13

        美元指數創近20年新高 黃金期貨創出逾9個月新低

        由于對美聯儲激進加息的擔憂,美元指數11日大漲近1%創出近20年新高。受此影響,歐美股市、大宗商品均走弱,而黃金期貨創出逾9個月新低。美

        發布時間: 2022-07-13 09:36
        資訊   2022-07-13

        美股三大股指全線下跌 納斯達克跌幅創下記錄以來最大跌幅

        今年上半年,美股持續回落。數據顯示,道瓊斯指數上半年下跌15 3%,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29 5%,標普500指數下跌20 6%。其中,納斯達克連續

        發布時間: 2022-07-04 09:51
        推薦   2022-07-04

        融資客熱情回升 兩市融資余額月內增加超344億元

        近期A股走強,滬指6月以來上漲4%,融資客熱情明顯回升。數據顯示,截至6月16日,兩市融資余額1 479萬億元,月內增加344 67億元,最近一個半

        發布時間: 2022-06-20 09:41
        資訊   2022-06-20

        4個交易日凈買入超百億元 北向資金持續流入A股市場

        北向資金凈流入態勢延續。繼6月15日凈買入133 59億元后,北向資金6月16日凈買入44 52億元。自5月27日至今,除6月13日以外,北向資金累計凈

        發布時間: 2022-06-17 09:37
        推薦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