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24日收盤,28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12家市凈率(每股股價與每股凈資產之比,簡稱PB)大于1。估值靠前的為招行、寧波銀行和常熟農商銀行
截至10月24日收盤,28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12家市凈率(每股股價與每股凈資產之比,簡稱PB)大于1。估值靠前的為招行、寧波銀行和常熟農商銀行。
馬太效應繼續暗影浮現。
去年以來,四大行、部分股份制銀行業績繼續改善,但中小銀行面臨一定的業績壓力。
業績和估值表現差異,一是資產質量表現不一,多位中小銀行人士反饋,今年二季度以來,資產質量有新增不良、不良率上升的壓力。
二是,近年來銀行資產結構逐漸變化,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貸款占比下降。與之對應,五大行、股份制銀行零售貸款占比由2013年的26%、28%上升至36%、40%。
大小銀行業績分化
10月24日,建設銀行發布三季報,2018年1-9月,建行凈利潤2148.56億元,其中歸母凈利潤2141.0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22%和6.39%。凈利息收益率為 2.34%,均較上年同期上升0.18個百分點。截至9月末,建行資產總額23.3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56%。不良單降,不良貸款率1.47%,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同時發布的平安銀行三季報顯示,該行1月-9月凈利潤204.56億元,同比增長6.8%;凈息差2.29%,比1-6月上升3個基點。截至9月末,該行資產總額3.3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2%;不良貸款率1.68%、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但部分中小城商行、農商行業績壓力增強。
10月21日,自H股回A股上市的鄭州銀行,三季度的歸母凈利潤10.69億元,同比下降1.03%;扣非凈利潤10.67億元,同比微增0.09%;1-9月歸母凈利潤34.26億元,同比增長2.51%。三季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16.20%,同比下降2.64個百分點;1-9月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18.17%,同比下降1.73個百分點。
鄭州銀行不良上升,撥備覆蓋率大幅下降。截至9月末,該行總資產為4577.57億元,較年初增長5.03%;不良貸款率為1.88%,較年初上升了0.38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57.75%,較年初大幅下降了50個百分點。
剛剛在A股上市的長沙銀行,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37.29億元,同比增長10.18%;截至2018年9月末,長沙銀行總資產5176.2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0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每股凈資產8.74元,較上年末增長15.61%;不良貸款率1.31%,較上年末上升0.07個百分點。
不過,常熟農商銀行1-9月的歸母凈利潤11.19億元,同比增長25.32%。不良率由年初的1.14%下降為年中的1.01%再降到了三季度末的1.00%,較年初下降0.14個百分點。
不良與信用擴張
銀行分化的背后,表現之一資產質量表現不一。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草根調研中,多位中小銀行人士反饋,今年二季度以來,資產質量有新增不良、不良率上升的壓力。
其中,農商行的不良壓力與監管口徑調整有關。21世紀經濟報道8月獨家報道,銀保監會要求,今年6月末之前,國有大行必須將90天以上逾期劃為不良。明年6月末之前,農商銀行必須將90天以上逾期劃為不良,不得再劃為關注類貸款。另據報道,銀保監會要求農商行原則上全年處置不良貸款不低于新形成的不良貸款,同時全年處置的不良貸款規模要明顯高于去年。
某華南銀行業分析師表示,大多數大行、股份行早已遵守嚴格的不良認定標準,但規模較小的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的不良認定標準弱于同業。如果以上市城商行去年末的數據來看,按照新的不良認定標準,少數幾家城商行需要額外計提撥備,對這些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范圍為4bp-99bp。
不過,7月以來,監管機構采取更為寬松的政策,推進疏通信用傳導機制,放寬信貸條件,以幫助實體經濟發展。如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加快發行人民幣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以支持基礎設施項目、引導設立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
“經濟穩步增長,低利率環境為資產質量提供支撐,資產質量基本保持穩定。”穆迪金融機構部高級副總裁香鎮偉認為,主要展望驅動因素穩定,但具體銀行層面信用趨勢分化。
估值與資產結構
截至10月24日收盤,28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12家市凈率(每股股價與每股凈資產之比,簡稱PB)大于1。估值靠前的為招行、寧波銀行和常熟農商銀行,PB分別為1.59、1.49、1.19。估值較低包括交行、民生和華夏銀行,PB分別為0.72、0.72、0.66。
其中,大型銀行PB開始反彈至1附近,但A/H股折價拉大。建行A股PB為1.05,但H股PB僅為0.74。工行A股的PB反彈至0.99,但H股PB為0.76。中行、農行A股PB分別為0.76、0.85,H股PB僅為0.53、0.70。
銀行估值與資產結構的關系,一位銀行資深業內人士指出,市場偏好的銀行股估值中,對零售銀行轉型有一定程度的偏好。零售轉型力度較大,業績增長明顯快于對公特色的銀行,估值也越高。
據已經公布的銀行三季報,建設銀行、平安銀行、常熟農商銀行的個人貸款規模分別為5.76萬億元、1.08萬億元、452億元,占貸款總額的41.8%、56.3%、49.22%。鄭州銀行的個人貸款規模為419億元,占貸款總額的27.4%、
張明認為,近幾年來,銀行板塊爆發性行情往往在一輪房地產周期的上升初期。僅2017年下半年至今年初,在地產震蕩下行周期中,大中型銀行帶動銀行指數走出了一輪“慢牛”。今年開始,房價環比走出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震蕩下行。三季度開始,銀行股估值顯著回升,并取得了約20個百分點的相對收益。
這表現在銀行資產結構的變化上,上市的五大行、股份制銀行的“制造業、批發零售業、采礦業”占信貸的比重,已經分別由2013年的30%、37%下降至2018年中的19%、20%;與之對應,零售貸款占比由2013年的26%、28%上升至36%、40%。表外非標資產中,房地產相關融資占比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