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家上市險企披露今年前7個月保費收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太保前7個月原保費收入合計為1 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均有不
近日,4家上市險企披露今年前7個月保費收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太保前7個月原保費收入合計為1.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保費穩步增長
在嚴監管、重保障的市場環境下,上市險企保費收入還能實現平穩上升凸顯了轉型效果明顯。
具體來看,中國人壽原保費收入3854億元,同比增長4.42%,在人身險業務收入排名中,獨占鰲頭;新華保險原保費收入759.11億元,同比增長11%。
中國太保原保費收入2109.21億元,太保壽險、太保財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409.56億元、699.65億元,同比增幅為13.76%、15.2%。
中國平安原保費收入4567.26億元,同比增長19.46%,其中,平安產險、平安人壽、平安養老、平安健康原保費分別為1387億元、3015億元、144億元、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21%、28%、75%,平安健康表現最為突出,在其各項保險業務的增幅中排名第一。此外,中國平安新業務強勢來襲,在個人業務實現的3056.43億元原保費中有33%來自于新業務,團體業務中124.12億元中則有99.8%保費收入來自于新業務。
從人身險業務收入方面看,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的壽險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分別約為3854億元、3180.55億元、1409.6億元和759.1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4.42%、21.14%、13.76%、11%。在4家險企中,中國平安增幅最大,中國人壽增幅稍微緩慢。
凸顯轉型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費回暖的同時,四大上市險企的壽險新單保費也開始恢復單月兩位數增長,保障型需求提升。
在保險回歸保障的背景下,行業人身險公司大多都在竭力轉型。上半年,人身險保費收入整體呈現下滑態勢,4家上市險企的人身險業務為何能在轉型的浪潮之中,保費收入穩中有進?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行業將由市場化向價值化轉型,目的是謀求更加健康長遠的發展道路,嚴監管、重保障的市場環境使得個險隊伍較強、較早重視業務質量的大型上市險企優勢得以凸顯。
該業內人士還表示,在人身險保費下降的大環境下,上市人身險公司還會逐漸與中小型險企拉開距離。不過從長遠的利益看,險企在發展中長期保障業務時會帶來持續期利益的持續釋放,從而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近日,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分別披露中期業績預增公告,對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扣非凈利潤進行預估。中國人壽、新華保險預估分別增加25%-35%、80%,發展中長期保障業務的轉型成果立竿見影的顯現出來。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均在中期業績預增公告中表示,中期業績增加受公司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影響,此外,中國人壽公告中還表示權益市場震蕩下行共同影響中期業績增加。
資料顯示,折現率是指計算準備金時使用的貼現率,準備金是指未來應付責任扣除應繳保費后現金流的凈現值。由于準備金是保險公司的最大的一塊支出,它從保險公司稅前利潤中提取,且準備金對貼現率特別敏感。因此準備金的變動對保險公司的利潤影響很大。
若保險公司銷售了大量的傳統保障型保單,同時公司的綜合溢價上調幅度不超過120BP,那么調整后的折現率曲線就會降低其準備金的計提金額,從而釋放保險公司會計利潤。因此,對于保障屬性較強、保單期限較長的上市險企而言,折現率曲線將有效提高折現率,減少準備金計提,從而釋放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