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零售商紛紛加碼即時配送之后,北京7-11便利店也終于決定接入外賣服務,首個合作平臺選擇了美團外賣,并將繼續洽談合作其他外賣平臺。
在實體零售商紛紛加碼即時配送之后,北京7-11便利店也終于決定接入外賣服務,首個合作平臺選擇了美團外賣,并將繼續洽談合作其他外賣平臺。盡管北京7-11面對電商的態度相對冷靜,但全渠道趨勢下,還是有不少傳統便利店企業較為積極地以各種形式探索電商業務。在便利店業內人士看來,SKU有限的實體門店較難滿足更多場景的消費需求,雖然尚未有較為成功的案例,但發展電商有一定價值,還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
全店上線外賣
送貨上門服務逐漸成為實體零售標配。8月20日,北京7-11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北京市的251家7-11便利店門店已全面接入美團外賣平臺。事實上,此前不少便利店品牌都已先后接入外賣平臺,尤其在無人貨架、智能貨柜等搶奪辦公、社區場景的創新形式頻頻出現后,商超、便利店也試圖借助即時配送服務將門店與消費者的物理距離進一步縮短。
據悉,北京7-11便利店門店里的大部分商品都會在美團外賣平臺上線。其中,對于便利店內銷售較好的熱餐、好燉等產品,顧客可在下單時提出加熱要求,門店會進行加熱處理后再配送。一些冷藏冷凍食品也會與冰袋一起配送到客人手中,確保配送溫度。
北京7-11方面表示,從其他品牌便利店的運營情況和試點的幾家店鋪情況看,外賣的銷售數據在整體門店銷售中不會占很大比重,只是作為門店銷售額的一個補充,接下來北京7-11也會繼續與其他外賣平臺洽談合作。
謹慎拓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全家、全時等不少便利店以及7-11位于成都、重慶等城市的門店此前早已經入駐外賣平臺,北京7-11的“觸網”動作顯得相對滯后。對此,北京7-11方面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之所以現在才上線外賣平臺是由于前期市場調研的時間較長,上線外賣平臺需要仔細考慮食品安全、商品毛利、店鋪實際操作等各方面的問題,因此在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和考量、試運營后才決定全店接入外賣平臺。
北京7-11面對線上渠道的態度顯得謹慎,在被北京商報記者問及是否會有進一步的電商布局時,也直言不會去開發自營電商等。對比來看,全家便利店從2014年就開始和餓了么合作,今年2月還宣布與京東到家的合作門店數將于今年底擴至500家。較早入駐京東到家平臺的部分城市7-11便利店今年1月在京東到家上的銷售額同比增幅高達400%。
新零售分析師云陽子表示,在當今線上線下融合的大趨勢下,O2O也是便利店服務的一部分。傳統便利店還是很有做電商價值的,線上渠道除增加了流量和更全面的服務模式,帶來了銷售增長以外,還可以發展社群,增加與消費者的互動,對于小業態來說,維護好門店范圍內的用戶至關重要。
待挖電商潛力
在實體零售被電商沖擊之說甚囂塵上之時,滿足消費者即時消費需求的便利店曾是受電商影響最小的業態。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連鎖百強》顯示,便利店是實體零售企業中增長最快的業態,百強便利店企業2017年銷售增長率為16.9%,門店數量增長為18.1%。
不過,不少便利店企業在上線O2O服務以外,還以其他形式探路線上渠道。比如,在全家便利店提供給消費者的電商服務中,既有可憑借積分兌換商品的集享商城,也有針對付費會員的線上精選超市。全時便利店則試水在自營商城內售賣生鮮農產品等,在SKU有限的實體門店以外滿足更多場景的消費需求。
快客便利店前總經理、朗然資本聯合創始人潘育新認為,盡管部分傳統便利店并不回避線上渠道的增長空間,但從目前傳統便利店做電商的案例中來看,還沒有很成功的,線上銷售額帶來的增量未必很多,占比也比較有限。潘育新表示,O2O以外的綜合電商服務更考驗集團整體采購能力,只靠門店前倉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長尾需求。在云陽子看來,傳統便利店門店主要是做即時消費的流動客為主,電商是做固定客為主,二者經營思維不同,要想深度融合流動客和固定客的話,勢必要對傳統便利店進行門店、商品等方面的系統性重構,否則加碼電商渠道可能也只是輔助,價值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