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對于區塊鏈技術的認知早已不僅僅只停留在比特幣層面。從最初的比特幣到如今的電子發票、疫情溯源等,區塊鏈技術逐漸從虛無的概念,
如今人們對于區塊鏈技術的認知早已不僅僅只停留在比特幣層面。
從最初的比特幣到如今的電子發票、疫情溯源等,區塊鏈技術逐漸從虛無的概念,一步步走向更加實際的應用場景。如果說這是一個「道阻且長」的過程,那么數秦科技則很好的詮釋了什么叫做「行則將至」。
4 月初,數秦科技宣布完成數千萬元 Pre-A 輪融資,至此,數秦科技的累計融資金額已超過 1 億元。「我們希望能夠成為第一批在國內上市的區塊鏈公司」數秦科技 CEO 俞學勱向 Bocklike 說出這句話時語氣堅定而自信。
作為國內最早的區塊鏈創業團隊之一中的一員,年輕的俞學勱也算得上半個行業「老人」,他是怎樣讓一步步讓數秦科技成長并屢獲資本青睞?在這個過程中數秦科技做了哪些事情?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基建」數秦科技如何應對?
帶著些許疑問,近日,Blocklike 采訪了數秦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俞學勱。
金融背景技術愛好者的「馬性思維」
故事的開端和大多數人一樣普通,俞學勱從雷丁大學畢業后,進入了英國一家傳統銀行工作。但銀行體系內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讓他覺得無法展現自己的能力,也無法學到新知識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一心想要求變。
雖然我在研究生期間學的是金融風險管理,但是因為本科學的是計算機相關專業,自身對于技術還是比較有追求的,所以一直都會去研究包括密碼學、數字貨幣這些東西。
「直到發現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邏輯可以進一步擴展到各種商業邏輯上,我很快就被區塊鏈技術所吸引了」俞學勱補充說。
至于最終是什么讓俞學勱決定進入區塊鏈行業,還得從互聯網金融說起。
俞學勱對 Blocklike 說道:「當時國內正處于互聯網金融熱潮之中,但實際上互聯網金融的運作模式跟傳統金融是一樣的,其金融中介的角色也沒有改變,把傳統金融那一套搬到線上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由于監管不足也出現了很多亂象。于是我們就想著能不能建立一套機制去解決互聯網金融中的信任問題,幫助一些互金公司做自我透明或者說自證清白,而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征很好的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
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俞學勱與一批具有金融背景的技術愛好者聚集在一起組建了數秦科技的創始團隊,專注于做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落地探索和前沿研究,并上線了第一款產品「保全網」。
「實際上,當時選擇走這么一個方向是很艱難的。一方面,保全網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做的存證平臺,盡管運用了區塊鏈技術但權威性依然很難得到認可;另一方面,一路走來數秦團隊多次穿越牛熊,期間面臨著 ICO 等各種誘惑,以至于團隊內部都一度產生過爭論,覺得說做存證走司法路線是不是跟區塊鏈技術本身很遠,而且跟錢也很遠,這是否是一個值得創業的方向」俞學勱感慨道。
慶幸的是這個由一批具備金融背景的技術愛好者組成的數秦團隊建立了自己的「馬性思維」。
「很多企業或許都強調『狼性思維』,但我們身上更多的是『馬性思維』,意思是說在做研發和做產品的過程中要像馬一樣有能夠長期堅持跑長途的毅力,持續在技術和產品上做積累,這也是許多投資人愿意投資我們的重要原因之一」俞學勱解釋說。
網絡構建到數據流通業務閉環
隨著 2018 年全國首例區塊鏈存證案在杭州互聯網法院一審宣判,作為該判例技術提供方的保全網一戰成名,區塊鏈技術在司法領域的應用也逐漸得到認可,越來越多的企業瞄準了司法領域打造區塊鏈基礎設施平臺。
面對愈演愈烈的正面競爭,數秦科技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對此,俞學勱表示:「我們很早就在做這么一件事情,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數秦科技與公證處、鑒定中心、司法廳、法院等公信力機構都建立了深度合作,在產品的打磨上更加符合用戶使用邏輯,權威性也得到了認可;另外,保全網司法聯盟的節點數量覆蓋地區已經從浙江省拓展到了全國各地,我認為深耕行業時間長、產品設計更加符合用戶邏輯、節點覆蓋面廣都是數秦科技的核心競爭優勢。」
事實上,從 2018 年的首例法院判例到如今的 200 多例法院判例,保全網的競爭優勢確實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數秦科技能夠保持高速成長依靠的不僅僅只有保全網,還有其旗下的另一款核心產品——數融平臺。
「實際上,數融平臺和保全網做的事情同樣重要」俞學勱說道,「保全網做到的其實是在『數字世界』里對數據的確權,它在法律關系上確保了每一條數據是屬于誰的,這種歸屬關系是通過保障的邏輯去確立的。但是數據確權之后相當于放在倉庫中或者家中,這是沒有意義的,數據需要流轉才有價值,而數融平臺做的事情就是打通數據孤島,讓數據成為真正有價值、可交換的競爭性資源。」
正因為數融平臺的上線,數秦科技完成了「保全鏈+保全網+數融平臺」組合產品體系的打造,形成「網絡構建+數據確權+數據流通」的完整業務閉環。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在產品和業務方向上得到了一定的閉環驗證,也是眾多投資機構愿意投資數秦科技的重要原因之一」俞學勱向 Blocklike 透露。
當被問及融資的使用計劃時,俞學勱則表示:「正是由于業務上的閉環,所以可以快速復制和擴張,拿到這筆融資后我們會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上,同時把我們原本可能相對小閉環的場景和產品進一步的豐富,使得其能夠兼容更多的更多的客戶需求,然后在全國范圍內尋找落地和應用。」
投身新基建鋪設數據毛細血管
2020 年以來,從中央密集部署,到資本市場熱捧,「新基建」正式站上風口。不久前,國家發改委正式將區塊鏈納入「新基建」范圍更是瞬間引爆了區塊鏈行業。
而數秦科技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政務、商業領域的企業之一,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新基建」大潮中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俞學勱表示,「新基建」中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數字經濟」中的可信數據的價值流轉機制,而在數秦的布局中,保全網、數融平臺兩個產品的核心其實解決數字世界里數據的可信可驗證問題和數據資源的流轉流通問題。
具體到社會分工層面,俞學勱將數秦科技在「新基建」中扮演的角色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將阿里、華為、騰訊這些大公司在數據建設過程中修建『大基建』比作修建高鐵;那么數秦在這個過程中做的就是打通數據資源毛細血管,讓數字社會中的每一個小區、村落都能夠互相連通」。
「在數據資源毛細血管打通的過程中,數秦通過數融平臺能夠實現的就是讓更多的私域數據或者說企業自身數據,甚至進一步細化到個人數據,能夠基于一套機制有效流轉并實現數據價值的變現」俞學勱進一步解釋說。
「我們的切入點主要還是在于如何實現在數據不會被惡意復制和篡改的基礎上,讓數據有效流通,然后我們相應的項目也都是從這些角度去落地的,最終為『新基建』做出貢獻,總結來說,我們并不直接跟修建數據高鐵、數據高速公路的大基建廠商做競爭,我們更偏向于建立一套機制,能夠讓這些數據毛細血管能夠更好的去鋪設」俞學勱總結說。
關鍵詞: 數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