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江證券資管發布公告稱,旗下長江樂逸定開債券基金募集失敗。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這已是年內第18只發行流產的基金。相比之下
近日,長江證券資管發布公告稱,旗下長江樂逸定開債券基金募集失敗。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這已是年內第18只發行“流產”的基金。相比之下,去年全年募集失敗的基金數量僅為5只。
基金“流產”兩大主因
一位公募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基金募集失敗有兩種可能:一是被動募集失敗,即已經達到備案條件,但證監會最終沒有給備案。據悉,此前曾有基金公司因機構投資者占比過高,不滿足委外基金新規而被否決的情況。二是主動募集失敗,即因募集資金達不到2億元或投資者人數不足200人,而導致基金合同無法生效的情況。
“市場環境不好是導致產品募集失敗的根本原因,在當前股債雙殺的環境下,新發基金沒有賺錢效應,很難吸引資金。”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
但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委外定制基金監管新規的出臺是基金“流產”數量激增的另一大原因。“其實,募集2億元對基金公司來說并非難事,以往只要找機構幫忙,等基金發行成功后,機構資金再撤出即可,但委外新規出臺后這條路就被堵死了”。
2017年3月17日,證監會向公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下發機構監管通報,明確機構定制基金相關監管要求:若新發行的基金單一投資者持有份額超過50%,應采用封閉式運作或定期開放運作。其中,定期開放周期不得低于3個月。同時,單一持有份額超50%的新基金需采用發起式基金形式,并在基金合同、招募等文件中進行披露,不得向個人投資者公開發售。
周期之下宜有的放矢
此外,記者注意到,18只年內“流產”的基金中,包括12只債券型基金和6只混合型基金。在債市回暖的行情下,債基為何會成為“流產”的主力軍?
對此,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稱:“今年債券市場是先揚后抑,近期的一波快速調整,讓資金對債券市場產生猶豫,特別是預期未來大環境很差的情況下,債基募集失敗也正常。”
“不管是何種原因,基金募集失敗都會對公司聲譽造成影響。如果是主動募集失敗,說明產品的推出沒有經過審慎論證,且浪費了證監會工作人員的審核時間和精力,對后續的基金申報也會有影響。”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
除了聲譽受損,基金公司的相關銷售人員也可能被扣除績效。據知情人士透露,銷售人員是否需要擔責取決于基金公司的考核制度,大多數公司是以全年的基金銷量作為基準,但也有部分公司會將單只基金的銷售情況納入考核指標。
天相投顧投研總監賈志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對當前低迷的發行環境,基金公司應秉持“節氣”的觀念,尊重市場規律,在周期當中有收有放。不宜再大面積發行新產品,而是應該做好老產品的業績維護、控制回撤。
關鍵詞: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