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自曝發展短板 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 力爭3年見成效)周圍地區的崛起,讓經濟總量排在全國第三的山東省感受到了壓力,同時
(原標題:山東自曝發展短板 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 力爭3年見成效)
周圍地區的崛起,讓經濟總量排在全國第三的山東省感受到了壓力,同時山東也認識到自己發展的短板,準備通過新舊動能轉化實現鳳凰涅槃。
在山東省22日召開的“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省委書記劉家義在講話中歷數了山東經濟發展的短板,包括改革開放意識不夠強,科技創新力滯后,區域優勢減弱等。
這些短板,是在與其他經濟區相比較之后得出的。一直排在山東之后的河南省在某些經濟指標上已經超越了山東。劉家義說,山東面臨著“由別人追著跑到追著別人跑”的窘境。
區域優勢減弱
在區域優勢方面,山東感受到了來自周圍地區的“擠壓”。
其中,中原經濟區異軍突起,隨著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原城市群等重大建設蓬勃展開,河南的區域發展地位猛升。
對山東而言,中原經濟區的崛起是一個方面,來自南北兩方面的壓力也不小。
“環視周邊,我們受相鄰區域發展的擠壓越來越重。向北,京津冀協同發展勢頭強勁,北京加快‘瘦身提質’、天津加快‘強身聚核’、河北加快‘健身增效’,特別是雄安新區橫空出世,定位‘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未來發展不可限量。向南,長江經濟帶生機勃勃,其龍頭上海建立了中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全力申建自由貿易港,將引領長江經濟帶進入發展新階段,改變中國的經濟地理版圖。”劉家義在講話中說。
作為海洋大省,又面朝日韓,山東曾經是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方向。但現在,劉家義坦言,近年來山東省與日韓地方經貿合作不確定性增加,對外合作的海上大通道優勢發揮不出來。
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產業轉型升級的倒逼壓力之時,南方一些省市搭上了轉方式調結構的頭班車,例如廣東實施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戰略”,加速推動“騰籠換鳥”;江蘇實施產業高端發展、信息化引領等6大行動,推動產業向“高輕優強”調整優化;浙江實施“四換三名”工程(“四換”,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三名”,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推動了經濟質量和效益提升。
山東則錯失了這一次良機,“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沒有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轉到位、調到位。”劉家義說,山東省主營業務收入排前列的輕工、化工等多為資源型產業,能源原材料產業占40%以上,而廣東、江蘇兩省第一大行業均為計算機通信制造業;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山東省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
“最近,有研究報告認為,我省轉調進程總體上落后于廣東、江蘇5年,有些方面落后更多。”劉家義說。
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
劉家義表示,山東省在全國區域競爭大棋局中,已經不那么耀眼。產業結構不優,新動能成長不快,發展活力不足,經濟效益不高,拉低了山東的區域競爭優勢。
劉家義說,實踐證明,在科技革命面前“無問西東”,誰搶占了科技高地,誰就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相比之下,山東省的差距還比較明顯。
數據表明,2016年,山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33.8%,分別比江蘇、浙江低7.7和6.3個百分點,比河南低1.1個百分點;全社會科技研發經費支出占比2.30%,分別比廣東、江蘇、浙江低0.22、0.32和0.09個百分點;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量廣東有2.4萬件,山東省1399件,僅為廣東的5.8%。
劉家義總結道,不可否認,與兄弟省市相比,山東省這幾年改革勁頭小了、步子慢了、力度差了。山東這差距、那差距,最大的差距在體制機制上,在改革不深入、開放不到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