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實踐上滿足改革的需要、在政策上保障改革的需要、在理論上支撐改革的需要,是當前職教教師教育工作的重大命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
“如何在實踐上滿足改革的需要、在政策上保障改革的需要、在理論上支撐改革的需要,是當前職教教師教育工作的重大命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教師資專業委員會主任孟慶國在近日召開的第三屆現代職業教育西湖論壇上說。
本次西湖論壇的主題是“落實十九大精神,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發展”,不少與會專家學者對當前職業院校師資培養存在的困境及破解方法展開了討論。
“當前職教師資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三少’。”孟慶國說,體現在“報考職教師資的少”“培養職教師資的少”學了這樣的專業而“真正就業的也少”。
既然“少”是職教師資面臨的大問題,那么“多”培養似乎應該是解決之道。不過,不少專家指出,目前的職業院校師資培養確實還存在著問題。
“我國職業院校師資的培養大概有3種模式。”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石偉平博士說,一種是通過普通師范以及其他理工和綜合類高校培養,即在相關院校接受師范類或專業類的課程培養,到崗后再進行一定的培訓。第二種是通過獨立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培養,在這類師范院校中培養職業學校所需的各種師資。第三種是教育碩士(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學位培養模式。
而這幾種模式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又各有利弊,比如第二種,石偉平博士介紹,上世紀1979年到1988年間,我國先后新建立了20所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這些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在1994到2000年間經過合并、增補、改名,最終形成了8所規模相對穩定,兼具人才培養、職教研究、信息交流、服務咨詢四大功能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
但是進入新世紀之后,這些專門培養職教師資的院校開始模糊身份,紛紛改了名字,比如曾經的常州職業師范學院現在已經改名為江蘇理工學院,安徽農業技術師范學院改名為安徽科技學院,從這種改變上可以看出這些學校似乎正在淡化自己原有的功能,“對許多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來說,培養應用型職教師資已經不是主業,近幾年的情況更甚。”石偉平說,他舉了某職技高師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類專業2000年到2015年的招生情況,2000年時,該校招生專業數為10,招生人數為1052人,到了2015年,招生專業數變為了5,減少了一半,而招生人數則銳減到356人,變化還是非常顯著的。
職業院校師資培養呈現尷尬之勢,不少目前就職于職業院校的教師也普遍存在著發展問題,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張啟富教授以自己學校教師為例,這些教師呈現出3個問題:一是“職業挫敗感”,表現在校內師“尊”地位喪失、行業企業領域影響力不夠、高教系統內學術地位低下等方面;二是“職業倦怠感”,表現為業績提升遇到瓶頸、職級發展遇到瓶頸及收入增長遇到瓶頸;三是“職業焦慮”,表現在多重工作壓力、職務提升空間狹小、職稱晉升競爭激烈和持續學習壓力增大等。
“職業教育在取得可喜進步的同時,也難以避免在諸多政策的形式和內容上進入了瓶頸時期。”浙江工業大學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評價研究院副院長陳衍試圖尋找造成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困境的深層原因,“從職教教師資格標準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針對專門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的政策文件是有所缺失的。”現行標準大多參照普通中小學教師資格標準,這種標準對職教教師而言缺乏規范性,并且在具體專業標準方面,缺少對高職教師專業標準的界定;從教師編制制度進一步考慮,其編制體系主要還是參照普通中小學的編制體系,而兼職教師、大量優秀工程技術專家、高技能人才等師資引進往往需要靈活的編制和人事體系來增強職教教師崗位的吸引力,這種針對性和有效性的缺失使得大量優秀的人才止步于體系外,流失于行業中。
面對如此多的問題,職業院校師資培養問題似乎成了一個很難破解的難題,好在2016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給大家帶來了啟發。按照這個思路,不少專家給出了自己的的建議。
石偉平教授指出要實施職業學校教師培養課程制度(而非學校制度),嚴格準入制度,只允許具備開設這類課程辦學條件的學校機構承擔。重點實施研究生層次的職教教師培養制度,針對職教教育碩士試點中出現的問題專題研討,尋找解決辦法,尤其是政策保障與協調機制,啟動職教教育碩士培養包開發項目,重視其課程、教材、師資隊伍建設?;謴突蛘咧亟嫦蚵殬I學校校長管理干部的教育碩士(管理與教學),彌補“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項目”結束后職校校長管理干部研究生培養的空白點。建議把職業學校文化課教師的培養培訓,也列入到職業學校教師培養培訓系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