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期,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已成為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上山下海進草原,逐漸成為人們避暑出游的選擇。國人避暑納涼的習俗古已有之
每到暑期,“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已成為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上山”“下海”“進草原”,逐漸成為人們避暑出游的選擇。
國人避暑納涼的習俗古已有之,我國最早的避暑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近代以來,更有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和北戴河、廬山、雞公山、莫干山“四大避暑勝地”。事實上,知名避暑旅游目的地無不體現了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特點。因而,不少地方開始大力發展“避暑經濟”,著力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比如,以冰雪為賣點的吉林省,憑借44.3%的森林覆蓋率、22攝氏度左右的夏季平均氣溫,吸引游客盛夏時節“一路向北”,讓“涼”資源“火”起來。
當然,避暑旅游不是單純的“圖涼快”,隨著旅游消費提檔升級及游客消費觀念的轉變,避暑游客越來越注重享受“品質游”和“深度游”。換言之,避暑游的整個過程既要強調避暑功能,又不能淡化旅游的屬性,歸根結底是要更加注重避暑旅游的特色化體驗。近年來,由于熱播綜藝類、美食類節目及“抖音”視頻的興起,鄉村游、美食游成為避暑游游客的新寵。
避暑旅游已是暑期旅游的大趨勢,市場需求旺盛,前景廣闊。根據《2018年暑期大數據報告》預測,今年避暑旅游人數預計將達到5億人次左右,按國內游人均消費1000元推算,避暑旅游消費將達5000億元。但也要看到,多數避暑旅游目的地生活配套及醫療配套水平還比較低,旅游服務水平也比較落后,交通不便、餐飲特色化和檔次不夠、日常休閑娛樂活動匱乏等問題依然突出。
為此,相關地方政府、旅游部門和相關企業要積極思考避暑旅游問題,善用天賜“涼”機,在對避暑資源系統性策劃和規劃的同時,對避暑旅游產品實行有效整合和開發,努力延長避暑旅游產業鏈,促進避暑旅游與研學、休閑度假、文化創意、康養及裝備制造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