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鷹總經理周昆華帶著自家生產的自行車產品參加第26屆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三鷹生產的小黃車ofo。(受訪者供圖)佛山新聞網訊 珠江時報記
三鷹總經理周昆華帶著自家生產的自行車產品參加第26屆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
三鷹生產的小黃車ofo。(受訪者供圖)
佛山新聞網訊 珠江時報記者李丹丹 特約通訊員歐林菊報道:當共享單車迅速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之時,不少傳統自行車廠哀嘆“狼來了”。然而位于里水鎮的佛山市南海三鷹運動自行車有限公司卻及時調整思維,穩穩拿下了小黃車ofo的大訂單,成功在共享經濟中“掘金”。
三鷹在國內自行車業界被譽為自行車中的“寶馬”,是華南地區電動助力自行車出口量最大的企業。2015年,隨著國內各大城市紛紛推出市政公共自行車,三鷹以其敏銳的市場觸覺和過硬的產品品質,迅速搶灘了廣州、深圳、珠海等16個城市,拿下了這些地區五成以上的公共自行車市場份額;在共享單車興起之時,三鷹再次憑品質和口碑,在共享經濟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目前由其生產的10萬輛“小黃車”已被投放到國內多個城市。
對于三鷹能在競爭激烈的自行車行業把握到機遇、穩步發展,三鷹總經理周昆華認為,是準確定位,讓他們在細分市場中獲得先機。
持續創新提升讓“夕陽企業”煥發新生
周昆華一直保持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清晨便從家中趕到位于里水和桂工業園的工廠。回到廠里第一時間就是到車間進行巡視,查看生產線是否暢順運作,貨品有沒有紕漏。這一巡往往就是兩個小時,當廠區內響起10點鐘的早休音樂時,他才回到辦公室處理其他事務。只有如此緊張的工作節奏,他心里才覺得踏實。
周昆華畢業于機械制造專業,1983年被分配到韶關一家國有機械廠工作。1997年被委派到南海南威自行車公司任總經理,由于國企后期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企業負債數千萬,面臨倒閉。周昆華經過再三思考,于2000年將南威廠承包下來,希望憑借自身多年摸爬滾打的行業經驗,開拓人生事業的新天地,這就是三鷹公司的前身。
一開始,周昆華面臨著三大難題:沒資金、沒市場、沒品牌。他于是抵押了房子作為啟動資金,自己找供應商洽談以節省成本;為開拓市場,他帶著產品跑到德國參展,一步一步地盤活了工廠。在他創業的第二年,公司出口了20多萬輛自行車,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開始實現盈利。自此,周昆華引領下的三鷹逐漸走上發展快車道,并成為行業佼佼者。
“公司最初從3個人發展到如今的300多人,年銷售額達5000多萬美元,憑借經驗的不斷沉淀以及持續創新提升,三鷹才逐漸將市場打開,做出了品牌效應。”周昆華堅持創新和品牌理念,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無論是在出口,還是后期轉入內銷,三鷹都一直引領著高端自行車產業的發展。
堅守品質做自行車中的“寶馬”
如果說從企業高管到創業者是周昆華的人生轉折點,那么,賺得第一桶金后將重心轉向電動助力自行車,則是三鷹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同樣是自行車,歐洲對來自中國的自行車一直實行反傾銷,但對電動助力自行車卻是鼓勵進口的。”周昆華說,歐洲國家十分鼓勵自行車消費,一輛自行車可以賣到幾千歐元,像奧地利等國家對購買電動助力自行車還給予資金補貼,每年銷量達到幾百萬輛,并保持30%的速度增長,而德國就有超過300萬輛自行車,平均每個英國家庭有3輛自行車。”
面對國外巨大的市場需求,周昆華從2004年開始轉做電動助力自行車,并帶領一批技術員進行新產品開發,三鷹于是成為了國內第一家出口電動助力自行車的企業。
“德國、瑞士都是世界最高技術水準的機械設備生產國家,我們的產品想要進入這些市場,也必須要有好的質量。”周昆華認為,既然定位做高端自行車,就要做出問鼎行業的“寶馬級”制造。他帶領著三鷹一直堅持自主創新,如今在自行車的外觀結構、功能方面已有十幾項專利,每年在廣交會上都有新產品推出。
隨著國外高端市場的打開,三鷹2005年便開始為包括SACHS、
SBARTA、EASYBIKE、ZENITH(杰爾斯)等多個國際自行車品牌代工,企業每年銷售額增長保持10%以上。其中杰爾斯品牌在歐洲更被稱為自行車中的“寶馬”。2015年,三鷹成為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電動助力自行車出口公司,出口銷售額超過2000萬美元,比創業之初增長十幾倍。
緊貼市場變思路搶灘公共自行車市場
盡管三鷹在行業中一直保持技術領先地位,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國外市場的不景氣也使得公司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響。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2011年累計出口自行車5572.2萬輛,同比下降4.2%,其中出口歐盟的整車僅為94.5萬輛。而三鷹的主要市場就在歐洲,周昆華不得不尋求新的發展出路。
2011年,各地政府紛紛推出公共自行車服務,敏銳的周昆華嗅到了商機。“政府要解決公共交通出行接駁問題,這是大眾所需,不正是我們的機會嗎?”瞄準這一市場后,三鷹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及完善的售后服務迅速搶灘公共自行車市場,包括廣州、深圳、珠海、長沙、青島等16個城市,供應量超過10萬輛。其中三鷹是廣州政府公共自行車唯一供應商,同時占珠海公共自行車市場的六成以上份額。
轉戰內銷市場才幾年的三鷹,憑什么從市政公共自行車市場里分得一大杯羹?用周昆華的話說,他的努力來自于厚積薄發,三鷹從南威轉型時帶出來的一批老員工就有著扎實的技術功底,超過四分之一的員工為技術人員,公司堅持在產品改革創新中不斷投入,品質堅挺,而對于公共自行車市場來說,售后服務尤為重要,三鷹產銷高端自行車在售后方面就獨具優勢。
精準定位準確分析 成功“掘金”共享經濟
2015年,繼滴滴、Uber的共享出行“大戰”塵埃落定的時候,共享經濟中悄然涌現了共享單車新模式,一時間“小紅”“小黃”等成為了共享經濟的熱門關鍵詞。共享單車的出現,因其靈活便利、高頻低消等優勢,給全行業的自行車市場帶來了沖擊。
“共享單車解決了市民交通接駁不便的痛點。”周昆華認為,隨著共享單車遍地開花,政府對市政公共自行車的投入必然減少,公司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要快速從公共自行車市場切入到共享單車市場。
從2016年起,三鷹在保證公共自行車產品供應的同時,開始謀求進入共享單車市場。這一年,三鷹先是跟小藍單車接觸,試水合作設計開發,成為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的敲門磚。2017年,三鷹正式參與到共享單車的競爭,贏得了小黃車ofo的青睞,簽訂了超過10萬輛的訂單。
此前,在三鷹車間里,工人們在檢測一批ofo單車,小黃車的坐墊冬暖夏涼、耐用不脫皮、防盜難拆卸,這正是三鷹根據市場需求研發生產的專利。
共享單車作為市場新寵,需要不斷改革去迎合大眾的需求,而三鷹作為生產廠家,也已經做好與市場同步革新甚至引領潮流的準備。對市場新變化、對時下的共享經濟新發展,周昆華坦言要有一種勇于投身的勇氣和決心,三鷹要保持準確定位和專注創新,才能乘風口一路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