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大利品牌普拉達(Prada)發布了2017年財報。盡管普拉達2017年凈收入下跌的幅度有所收窄,但有媒體指出普拉達集團表現連續已四年位列
近日,意大利品牌普拉達(Prada)發布了2017年財報。盡管普拉達2017年凈收入下跌的幅度有所收窄,但有媒體指出普拉達集團表現連續已四年位列大型奢侈品上市公司行業最差。在這樣的背景下,普拉達將自救的目光瞄向了中國市場……
3月9日,Prada發布公告稱,集團在2017年全年實現收益凈額約30.56億歐元,同比減少3.6%;凈收入2.49億歐元,同比減少4.3%。對此,集團首席執行官Patrizio Bertelli在英文財報中稱,2017年下半年及2018年的前兩個月業績已明顯改善。
事實上,對比2015財年利潤下跌27%、2016財年利潤下跌15.9%,Prada在2017財年利潤跌幅收窄至4.3%,已經算是取得不小進步。但在奢侈品環境回暖、競爭對手業績持續造好的情況下,市場顯然對普拉達的表現不夠滿意。
行業研究咨詢投資機構No Agency在上周五晚間給客戶的報告中仍指出,該意大利集團暫時沒有任何能跑贏市場的跡象,其緩慢的改善能力、批發業務的增長和在線投資都令其盈利能力受損,并維持該集團22港元的目標價。該機構認為,在Patrizio Bertelli和Miuccia Prada夫婦繼續執掌該意大利集團的情況下,對該集團的投資都值得警惕,并同時警告意大利集團存在潛在的私有化可能。
此外,美銀美林在一月底將普拉達的投資評級由“買入”下調至“中性”,目標價35元。該行稱,普拉達股價過去五個月累升35%,主要受到再評級帶動,并認為公司潛在品牌轉型的可見度仍然有限,預計2017財年業績或勉強好過之前,但可能會成為市場下調評級的催化劑。
而市場失望的最主要原因來自于對比。開云集團最新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開云集團總銷售額同比上漲23.2%至39.2億歐元。而LVMH的業績也十分亮眼。在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12個月內,LVMH銷售額同比大漲13%至426億歐元,超出分析師預期的423億歐元。
相比之下,普拉達的業績顯然落后于兩位對手不少,甚至一度有傳言稱普拉達將有可能被這兩位對手之一收購。這則收購傳聞還引發了普拉達在1月中旬的股價上漲,可見市場對這筆收購是有所期待的。
但對于普拉達來說,這恐怕并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這只能表明,在經歷兩年多的轉型期后,市場對公司業績的表現依然不夠滿意。轉型期內,普拉達持續著門店整修計劃,上線了電商網站,并試水零售新概念快閃店,目前看來,公司仍希望這些嘗試能夠帶來業績上更好的表現。值得一提的是,該集團對中國市場寄予了厚望。
據悉,2017年底,普拉達集團除了宣布要高度定制化與本土化服務之外,同時表示品牌電商服務正式落戶中國。中國的消費者可通過普拉達中文官網選購普拉達精選系列,普拉達上線下同步,消費者線下挑選產品,線上支持微信與支付寶。
普拉達數字電商總監Chiara Tosato曾向媒體表示,中國的prada.com網站是整個集團轉型戰略中的關鍵一步。Tosato指出中國是集團的戰略重地,然而實際上,現在中國市場幾乎是所有奢侈品牌的主要戰場,只不過普拉達要比大部分其他品牌都更加依賴中國市場,公司有一半的收入都來自亞洲。
不久前,普拉達將最新一家快閃店落地澳門,名為“Prada Spirit”,并將在中國新年期間帶著這間快閃店相繼來到北京、上海、香港和臺北。集團預計2017至2018年全球各地先后會開出30-40家門店,用以展示新品。
據此前貝恩公司和意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奢侈品的銷售額創下新高,達到1.2萬億歐元,其中,中國人貢獻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可謂領先全球。面對著如此大的市場吸引力,有媒體指出,在各大奢侈品牌都開始加注中國電商的大環境下,很難確定普拉達能靠電商和新型營銷完成自救。因此,普拉達能否握住中國這棵救命稻草還有待觀察。
而對于普拉達不斷努力的改革卻成效甚微的結果,新浪時尚指出,集團高管一致將業績下滑的問題歸咎于整體大環境不好,以及最大的亞洲市場表現低迷,但品牌最為人詬病的質量問題鮮被提及。早在2011年上市之前,高盛就曾將普拉達在中國內地擁有多家代工廠的事實擺上臺面,然而這一質量風險因素并沒有妨礙普拉達的上市之路,因為那個時候更多的買家最終只關心包袋上“Made in Italy”的標記,從快閃店到電商,這些渠道只不過是地面之上的樓房,產品本身才是一個品牌的根基。
同時,新浪時尚指出,Prada近年在制造爆款的路上也掉了隊。除了2012年因為電影《碟中諜4》意外大火的殺手包以外,Prada在設計上再也沒能有所突破,即使團隊也在積極吸納年輕設計師人才進入集團,但是管理層的老化明顯讓品牌的市場動作滯后于其他品牌。
關鍵詞: Pr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