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區塊鏈,人們總感覺,互聯網和大數據更貼近生活,因為它們帶來的便利隨處可見,動動手指便能,購盡世間萬物的爽利,打開App不論多晚,
相比區塊鏈,人們總感覺,互聯網和大數據更貼近生活,因為它們帶來的便利隨處可見,動動手指便能,購盡世間萬物的爽利,打開App不論多晚,都有車回家。
但所謂有利就有弊,我們需要付出的代價,則是個人數據。大部分數據都被互聯網巨頭用以創造現金流,而提供數據的用戶不但沒有分到經濟利益,還面臨平臺利用用戶自己的數據來進行“殺熟”等損害用戶利益的行為。很多人顯然還沒有意識到,其實從等價交換的原則來看,自己每天產生的數據是有價值的。
長期以來,人們都希望找到一個合理的方式,既可以保護自己的隱私,掌控自己的數據、把自己的數據變現賺錢,又享受到大型互聯網平臺帶來的便利應用體驗。區塊鏈的出現,可以將這個需求的兩端同時滿足。因此從某方面來說,區塊鏈不但可以貼近生活,還能隨時給你創造價值。
前區塊鏈時代的大數據生態
電子數據不同于實體物品,其天然具有復制成本低、復制無差異性、沒有唯一且明確的所有權約束等特征。
數據在共享交易過程中,存在被第三方或數據買家復制、留存、轉賣等風險,數據資產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數據共享和開放可能就是在為他人做嫁衣,通過數據獲得的收入,很可能也只是一次性的,無法持續。
在數據資產權屬不易明確,數據權屬難以溯源,權益難以保護的情況下,數據提供方和數據需求方無法積極的參與數據交易。
我們在網絡中暢游,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著數據,而這些數據若單獨拿出來看,無法獲得有效的價值,但是聯動起來之后所帶來的附加價值,會震驚所有人。
預計到2020年,全球大數據市場規模將達到1263.21億美元。
而市場份額將盡數被巨頭互聯網公司瓜分,用戶不會有任何的實惠。當然互聯網帶來的便捷性是值得嘉獎的。
互聯網巨頭的巨額廣告收入、股價和融資都是基于他們擁有巨大流量與精確數據。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需要在網上點一份外賣時,商戶能夠很輕易獲得我們許多個人的信息,如送餐上門需要的家庭或者單位地址及電話;還能根據用戶之前的消費習慣進行菜品上的調整,如加辣或者不加辣;根據用戶使用的移動支付渠道,可以了解用戶的信用度以及是否擁有其他貸款等更多信息。
又比如之前的滴滴順風車平臺事件,受害人的姓名,電話,目的地,常用上車地點等個人信息被平臺所掌握,個人外貌,儀表,用車時行為被公開給車主,這些數據都是可以幫助平臺預測用戶行為,甚至通過公開用戶的部分數據來招徠生意的“金礦”。
從以上的例子就能看出,如果有需要,商家甚至能夠繼續追蹤下去,直至對用戶進行完全的畫像。這便是數據足夠以后形成了大數據,而這也是大數據的特點,高容量、多樣性、關聯性強、應用價值高等特點。
這些數據的所有權難道不是屬于每個用戶的嗎?為什么用戶沒有獲得分紅還要被“殺熟”呢?
今年(2018年)以來,大數據“殺熟”則高頻進入消費者視野。多個知名電商平臺被指存在“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作為網約車市場占有份額最大的滴滴出行,則被用戶爆料“殺熟”升級版,同一時間同一行程,不同手機系統的價格存在差異,iPhone用戶比小米手機用戶貴10%。
數據的增長,幫助了平臺企業建立用戶畫像,進行更為精準的營銷和收費,簡單來說,通過收集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之后,將會發現大數據將比我們自身更了解自己。
這其實不難理解,我們自己也無法準確記住每時每刻自己在做何事,但通過智能設備卻能準確記錄下來,并且還會進行整理分析。
不要小看數據的價值,當數據量還稀少時,由于缺乏聯動性,因此價值還未顯現,但是當樣本足夠多時,將會從中發現出必然的規律,而這些規律即是價值的體現。
在前區塊鏈時代,所謂“大數據“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戶被平臺剝削了數據,用戶既失去了數據控制權和隱私保障,又無法得到數據被平臺利用和獲利之后得到的分紅。
這是一個明顯不健康的生態,用戶并不傻,被平臺公司實際坑過一次兩次之后,加上引起社會關注的惡性事件的推動,這個模式無法長久。如何解決在使用這些平臺的同時保護自己的隱私,保護自己的權益,已成為一個剛需。
區塊鏈數據安全與權益劃分
互聯網誕生時并沒有像現在這樣中心化,它還是夢想以TOP網絡構建全球去中心的方式。
但隨著互聯網這十來年的發展,它越來越中心,國內有BAT,國外有Facebook、Apple、Twitter、Google等一些公司,讓互聯網以及數據越來越中心。
因為中心化,所以數據所有權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下來。這些互聯網公司很大一部分營收來源于數據的變現以及流量的變現。
其實數據是由我們每個人創造的,都是一些行為數據、一些敏感數據、一些隱私數據、一些社交數據,一些交通、消費這些數據。
但互聯網公司認為數據是公司的,所以在它的世界里可以合理利用,以及變現。
這些數據當然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帶來很多隱患。比如說最近幾起比較典型的案例,蘋果的員工,他可以用職務之便查看客戶的數據,從而要挾客戶。
區塊鏈則可以讓數據所有權回歸大眾。如果你自己成為數據的主人,別人要看你的數據需要得到你本人的同意。
如果你的數據別人需要付費來看,或者你的數據想要授權給別人,都需要得到你本人的確認,那么數據的安全問題就解決了。
可以說,區塊鏈這項未來最重要的底層技術,與數據這項未來最重要的社會資源結合在一起,能夠釋放出極大的商業價值、社會價值。
簡單來說,區塊鏈可以解決大數據領域的三大問題:
1)數據確權和權益保護
2)用戶隱私保護
3)數據結構化存儲與數據質量保證
解決了這些問題,就有可能將數據的擁有權和使用權交回到用戶手里,并使用戶獲得利益。
下面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關于出行數據的。大家每天的行駛數據,為什么只能被滴滴、高德地圖等互聯網公司用去變現呢。
現在就有區塊鏈項目,做的是去中心化的行駛數據數據交換。
在這個項目打造的平臺上,汽車可以自主獲取所需的數據并為其付費。反過來,汽車可以銷售其產生的數據,例如交通數據到其他汽車,到智能城市的路況測量,到廣告商的位置和電池水平等等。
數據流經濟誕生了。這將數據的所有權給到每一個產生數據的人,讓數據所有者可以自由的進行數據交易獲取經濟利益。
第二個例子是手機流量。每個月用戶為了購買流量包都要向運營商付費,運營商還根據我們的消費數據向我們兜售他們的新服務新產品。
每月全球移動數據流量收入為320億美元,其中包括48億美元月末未使用的數據流量收入,而這48億美元都是運營商在零服務的情況下獲得的。現在有區塊鏈項目方打造了移動數據交易平臺,致力于為用戶提供透明、高效和低成本的移動數據交易。用戶也可以將自己沒用完的流量放到該平臺上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