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從‘+區塊鏈’到‘區塊鏈+’的大時代,越來越多的區塊鏈應用誕生和服務于金融、物流、信用、資
“目前,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從‘+區塊鏈’到‘區塊鏈+’的大時代,越來越多的區塊鏈應用誕生和服務于金融、物流、信用、資產、文化等各個領域。”近日,共信互聯合伙人郭云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郭云鷹稱,“區塊鏈+”為代表的價值互聯網生態必將成為未來的基礎服務,助力更多的傳統經濟轉型發展。同時,用區塊鏈思維構造新形態的商業、信用環境,也可為政府參與治理或監管提供新模式。
區塊鏈在多領域應用加速落地
《經濟參考報》記者:區塊鏈究竟是何物?請簡單描述區塊鏈發展歷程。
郭云鷹: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安全的數據庫或賬簿,分布在多臺計算機上。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涵蓋所有交易的記錄,因此篡改交易信息毫無意義。
比特幣剛誕生的時候,還沒有區塊鏈這個概念,人們用bitcoin(小寫b)表示比特幣,用Bitcoin(大寫B)表示其底層技術,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區塊鏈技術。2015年,《經濟學人》發表了封面文章《重塑世界的區塊鏈技術》后,區塊鏈技術在全球掀起一股金融科技狂潮,僅2016年就有數十億美元投資到區塊鏈相關企業當中。2017年9月,中國政府網發表文章《我國區塊鏈產業有望走在世界前列》,隨后區塊鏈在國內金融、保險、零售、公證等實體經濟領域的應用開始加速落地。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區塊鏈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456家。其中,為金融行業應用服務的公司數量達到86家,為實體經濟應用服務公司數量達到109家。此外,區塊鏈解決方案、底層平臺、區塊鏈媒體及社區領域的相關公司數量均在40家以上。
讓區塊鏈推開信任的大門
《經濟參考報》記者:區塊鏈首先要解決信任的問題。根據你的理解,為什么說區塊鏈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思維方式?
郭云鷹:現在,我們周圍充斥著“加密”炒作——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以及像ICO(首次代幣發行)這樣的籌資活動,讓整個行業看起來就像是21世紀版的荷蘭“郁金香狂熱”。其實,所有這些噪音掩蓋了種種涉及底層技術區塊鏈的善意項目。
首先,區塊鏈與互聯網一樣,是一種技術。通過區塊鏈技術,我們易于實現社會級數據共享。現階段通過云計算、云存儲等技術方式,已經很容易實現單一組織(公司)內部的數據共享,但不同組織(公司)之間,特別是“弱關系”的組織之間由于商業利益、異構系統、不同的管理方式等之間的障礙,無法實現順暢的數據共享。而基于區塊鏈技術,各方可以以松散型的合作形式(例如聯盟、協會等),將需要共享的數據提取并按約定的格式記錄到區塊鏈上。基于區塊鏈的技術特點,各方可以在技術層面實現數據信任,不需要擔心數據被某方篡改,數據也對多方公正透明一致。
另一方面,區塊鏈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會改變生產關系。區塊鏈思維是基于“價值網絡”的思考,核心是用新的激勵機制去改善或重構單個或多個產業各個組織間的協作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的效率,降低社會的交易成本,激發社會單元的活力。
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的“親密接觸”
《經濟參考報》記者:區塊鏈技術和區塊鏈思維如何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助力?
郭云鷹:首先,可以利用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的技術特點,應用到實體經濟的溯源、防偽、物流、供應鏈管理等領域,將產業上下游環節上鏈,實現跨組織、地域的數據共享。
其次,基于區塊鏈思維,可以設計新的或改變原有的生產關系。例如,實體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貸款難的核心問題是信用問題,金融機構傳統的風控模型主要是基于單個企業的資產、流水等信息做評估,而基于區塊鏈思維可以設計新的信息流和資金流,讓產業上下游以細粒度的可信數據去證明企業信用,讓數據產生信用,而不是讓資產為信用背書。